【苦艾與甘蜜】放開與跟隨

期數
3629
刊登日期
2013.09.06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9 月 08 日

七月教區出了一份聲明,呼籲各持份者就普選提名等問題,盡快開始諮詢、協商。該聲明有意掙脫公民抗命的對與錯,離開墮入「佔中」可不可以的窠臼,籲請各方嘗試以一個開放的胸襟,處理爭議。今主日的讀經,也有相類似的況味,教我們反省信仰。

保祿在羅馬被囚期間,皈化了一個從哥羅森城逃離主人家的奴隸敖乃息摩,使他成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奴隸逃離主人家在當時是一項極大的罪,但碰巧他的主子費肋孟,也是保祿早前在厄弗所時皈化信主的。保祿寫了這封《費肋孟書》,託敖乃息摩帶去給他的主子。

信中保祿並沒有跟費肋孟談論奴隸制度;他超越法律與制度,說兩人既然同樣由他皈化,同樣獲得了新生命,也同樣欠他一筆信仰的債,現在是否能放棄主人與奴隸間的關係,以基督徒弟兄相待?我們所有的,暫且不論是非對錯,但既屬同一的主、同一的信仰、同一的洗禮、懷同一的希望、受同一的恩惠,執抝為何竟有那麼多?

人間的許多恩怨,其實都很無聊和瑣碎。如果說敖乃息摩虧欠了費肋孟,費肋孟虧欠了保祿,保祿何嘗不是虧欠了敖乃息摩?說到底,衆人都虧欠了主。

要把一切都放在天秤上,衡量清楚,分毫不差,我們將一事無成。最終有誰不須向主交賬?誰的一生沒有虧欠?誰能掌控一切答案?大家都在不同的情況下,受著不同弱點的束縛,像奴隸被拘禁一般,沒法知道最後的景象。

《莊子 • 養生主》中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有點似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但結局迥異。莊子崇尚的是無為、無用,順其自然的虛無主義;《智慧篇》教授的,卻是要我們常懷謙卑的心,認識到人的有限;以赤子的純真,接受上智的引領。許多問題不是我們能明瞭的,儘管尋獲答案,也只是片面和短暫的。真正的救贖,關乎放棄自以為是,熱切祈禱,樂於擁抱未明:「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目前的事,我們還得費力追求;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你若不賜予智慧,從高天派遣你的聖神,誰能知道你的旨意?這樣,世人的道路纔得修直了,人們纔可學習你喜悅的事,賴智慧獲得救援。」(智九1619

放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我們生活中卻又需要不斷的放棄。亞巴郎要放棄他的故鄉,甚至要犧牲他的獨生愛子;梅瑟需要離棄他的埃及皇宮,甚至不能度貧窮卻又安穩的牧羊人生活;我們何嘗不是要離開父母之懷、純真無憂的童年、我們的學業、事業、家庭、甚至健康,然後孤獨地上路,接受審判?今日所讀的《路加福音》,再次描述耶穌毅然走向耶路撒冷,為擁抱父的計劃而放開祂的安樂窩、門徒與群衆的擁戴,接受苦難,許多人都跟隨著。他們當中有多少是為了實現一己的願望而跟隨祂的?他們跟隨,是因為愛主,還是因為愛主的工作?人如果放棄了主而得了整個世界,他能擁有這世界多久?除非我們先對信仰認真,先把這世界認為重要的,視為無物,並因它阻礙了我們跟隨主而惱恨它,我們不能做主耶穌的門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