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廣場】直資制度與公教學校

刊登日期
2013.09.06
作者
熙熙

公教報早前有數篇關於聖保祿學校申請轉為直資學校的文章︰一方嘗試指出轉為直資學校的弊處;另一方希望大家理解轉為直資學校對辦學理念沒有影響。

本人認為,大家要討論整件事件前,必先了解直資學校是如何運作。

「直資」計劃是香港獨有的學校計劃,其爭議性一直存在。直資學校就是政府直接資助學校,學校能夠自由地收生、編寫課程、聘請老師以及收取學費等等。

直資學校收取學費,主要是改善校園的設施或增聘人手、但其實學校並不一定要收取學費的。

直資學校也必需設立學費減免或獎學金等,以津貼較窮困的學生。

因此,直資學校並不必定是「貴族學校」,也不存在拒絕貧窮人,因為這個直資計劃是有一些機制去平衡貧與富,更談不上「使貧窮人不能於好學校就讀」。

而且,學校更自由地使用資源,長遠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好處。

可是,直資制度不是沒有它的弊處。它的問題是︰教育是否公平。由於直資學校可以收取學費,所以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

因此,進不了直資學校的學生便得到相對較少的資源。其實,進不了直資學校的同學,他們的需要可能比較大,但在一般津貼學校內卻只有較少的資源。

相反,直資學校——尤其原來的傳統名校——的學生可能不需要太多資源,但在直資制度下卻可擁有更多資源,使學生之間的距離拉遠。

長遠來說,直資制度便是把學校階級化。學校需要收取好學生,必以標榜學生成績作為賣點,長遠更使教育商品化。

教會學校現正處於一個兩難情況︰一方面直資確實衍生不公平的情況;另一方面由於校本條例,辦學團體不得不考慮以轉為直資的方式去增加在校的影響力。

至於如何取捨,則要看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了。若以培育精英的角度來說,當然直資會比較好;但以作大眾教育的角度來說,似乎傳統津貼辦學的方式較為適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