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青委會信徒社工曾凱倫:
信徒社工曾凱倫,以服務弱勢社群作為實踐信徒的使命。他認為,作為教徒及社工,應懷著與鄰人同行的精神,服務身邊有需要的人。
曾凱倫於一九九三年入職香港明愛,回顧在明愛的日子,他期望從工作中成為天主的工具。
在成為專業社工之前,曾凱倫不斷尋找自己的人生路向,少年時更經歷過「暴風少年」的日子,中三那年父親離世後,還因成績差而被趕出校,只好到工廠做包裝工作,「沒多久便感到生活沉悶,亦自覺這樣的工作沒出息,於是到私校重讀中三。」及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轉往另一間校風較佳的中學至中五畢業。
中五畢業後,他試過在鐘錶店、曬相店、補習社等地方工作,又曾進修藝術,但這些似乎都不是他的興趣,「後來我二姐邀請我陪她考社工,誰料只有我被取錄,我想起在中五時有一段時間曾經想過成為社工,於是就日間工作,晚上在理工學院(現理工大學)修讀社工證書課程。」
由修讀社會工作證書,至高級文憑、學位及碩士課程,他都是在「邊做邊讀」的情況下完成。至於曾學過的藝術,後來也有用武之地,就是在公餘以戲劇作社區教育,舉辦「即慶戲劇」,讓街坊與社區產生互動效果。
他在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工作十七年,除了服務區內青少年外,亦時有關注地區工作。
二OOO年荃灣七街重建,曾凱倫有份與受影響的住戶召開街坊大會,吸引過百人參與,為居民爭取公屋上樓。當年荃灣有很多寮屋,想起與街坊爭取合理安置的情景,他感受深刻,至今仍歷歷在目,「街坊為保家園,反對政府清拆,拿著石油氣罐與警方對峙。當我走進去時,街坊著我不用擔心,原來罐內根本沒有石油氣。」
這一幕幕情景,令他想到明愛要為「最末後、最微弱、最失落的一群」的人提供實際的援助。儘管有時工作未必如願,但他仍深信要繼續陪伴有需要的人渡過難關。
為能更接近基層,中心在荃灣二陂坊開設辦公室,「二陂坊的環境很複雜,不單有麻雀館,道友更常在這裡流連,地上針筒隨處可見。」
雖然二陂坊環境複雜,但漸漸他亦與居民建立了鄰舍關係。他從鄰近堂區入手,邀請信徒青年在聖誕節到二陂坊報佳音、演話劇;又於每年暑假由信徒青年與兒童玩樂、陪伴他們成長。
現時曾凱倫在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擔任單位主任,他亦自二○一一年起成為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
從荃灣轉到牛頭角,挑戰並不減少;牛頭角、觀塘一帶聚居不少新移民及南亞裔家庭,惡劣的劏房問題凸顯了社會各種不公義,但他堅信只要有心幫助人,任何地方也可成為服務人群的社區中心。
政府去年設立關愛基金後,他組織基層街坊定期聚會,聚會的選址並不是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而是聖若翰堂,每次約有四、五十人赴會,最近聖若翰堂裝修,他便將聚會轉移至耶穌復活堂,「其實非政府組織亦可與堂區彼此服務和合作。」
不求回報、行公義、要為不公平的狀況發聲是曾凱倫的座右銘,亦是他做人宗旨,因為他相信「服務最弱小的一群,把平安帶給別人,就是回應信仰的使命。」
談到青年信徒的使命,他認為青年是收割莊稼的工人,需要走出社區關心社會。
他深信「信仰要落入生活裡」的理念。 本年參與巴西世青節的青年,出發前曾隨曾凱倫探訪觀塘及牛頭角一帶的新來港家庭及南亞裔人士,了解弱勢社群的生活,對他們往海外朝聖及體驗更有得著。
至於教徒是否能真正做到「關懷鄰人」?曾凱倫認為目前仍有限制,「很多堂區只做一次的社會服務,或每隔三個月才探訪長者,要真正關懷及幫助弱勢社群,是需要進入他們的生活,了解當中的問題。」
曾凱倫最愛《方濟各的祈禱》的禱辭,「我想從職務中成為天主的工具,祢即管用吧!」他認為向窮人敲門便是步武門徒的工作,特別是青年作為收割莊稼的工人,社區那麼大是做不完的,「只要教友願意走出來,喜樂、愛與平安便能傳播社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