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會內的「童話」教育
有個故事說關於猶太人和中國人教育方式的問題,說中國父母看到嬰孩站在板凳上生怕孩子掉下來,於是立刻去扶;而猶太人會讓孩子站在板凳上,然後伸開手說:「孩子下來,爸爸╱媽媽抱你。」當孩子跳下來,父母立刻閃在一邊,讓孩子掉在地上哇哇大哭,繼而教導孩子說:「這個世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你父母在內。」
不同的教育方式應該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最近社會上流行「黑暗童話」,有別於傳統童話通常結局完美,或帶出積極向上的信息,黑暗童話有的以悲劇告終,而且情節好像有點暴力血腥,令一些人無法接受。譬如人們更喜歡醜小鴨變成天鵝,但黑暗童話裡的醜小鴨被人烹煮來吃。童話讀者多是孩童,過於現實冷酷的情節可能給他們造成陰影,因此人們憂心也是可以理解,不過筆者感覺過分擔憂反而是杞人憂天。
曾有人把言情小說看作成人童話,其結局多是完美,似乎沒有黑暗,完全是純潔的筆墨。言情小說使人們心中渴盼唯美愛情,但這和現實中世俗愛情卻往往有天壤之別,若有人不能抽離便會崩塌厭世,從而對人生毫無興趣。
唯美的童話確實讓人們喜愛,但「黑暗童話」也有存在價值。關鍵問題不一定全在於作品怎樣,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家長要引導孩子建立合理的閱讀觀,因為生活在浪漫中往往會在現實受挫時不知所措,反而偶爾在「黑暗」中引導,能建立正確處事態度,當然這也得看孩子的年齡和接收信息的能力而定。雖然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暫時有摔跟頭的痛楚,但長久看來會是良好的循環。
由此想起信仰生活。我們往往傾向將信仰當作唯美的童話教育。教會是聖潔的,耶穌是美善的,但教會在培育新人時卻很少引導他們認識到教會是罪人的教會。
筆者接觸過很多教友,他們都有一種體會,剛領洗時覺得身處童話般世界裡,覺得教友多好,感覺就在天堂,其感嘆之情彷彿伯多祿見到耶穌山中顯聖容所言:「我們在這裡真好。」但當新教友漸漸看到一些人的惡表,甚至受到來自「虔誠教友」的傷害,感覺無法接受,甚至因他人的表樣,對信仰興味索然以至最終和教會分道揚鑣。
所以教會的引導工作很重要。然而,教會有時候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社會進步,刻意美化,而逃避黑暗,仿如用童話裝飾。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本應該經常檢討罪責,但很多時候,對於錯誤卻掩蓋並找理由辯護,這樣畏懼錯誤無疑更影響教會的前進。美化只會誤導,坦誠認錯並改進才是上乘,且不會讓教會形象受損。
以教會新聞為例,正面新聞總是很多,揭露現實不公的卻很少,當然和國內政治環境也有關係,但這樣的童話教育,只讓人沉醉於歌舞昇平和好大喜功當中。揭短不是為了譴責、不是為了醜化,而是為鞭策以便前進。
耶穌是光明的,基督徒也應該是光明的,但光明是需要活出來,而不是把黑暗刻意擋住然後去美化出光明。面對黑暗必須正確引導,如何引導才是更好、有效,百家爭鳴吧!
作者為中國一位天主教徒╱天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