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母佑會易婉儀修女發願金禧
母佑會易婉儀修女最喜愛聖詠二十三篇中的「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這句話。她由單純的小女孩,至回應修道召叫、接受培育,以至推動會務時所遇到的挑戰,這句話給她無比的力量,「但靠祂的陪伴,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易婉儀修女今年慶祝發願金禧,她仍記得回應召叫前,心中渴望的只是如何還報天主對她的愛,「當時我只有十八歲,對修道只有模糊的概念,只想把生命奉獻給天主,以及持守貞潔、神貧和聽命的精神。」
在公教家庭下長大的易婉儀,在寶血會的學校念書,中學時參加聖母軍,舅父及姨姨分別是神父和修女。自小在信仰的薰陶下成長,她很喜歡校內修女對女生的悉心栽培。
念書時,她見到其他同學想參與宗教活動,卻因家長並非教徒而遭反對,但她自己參與信仰活動卻是自然不過的事,「那時我慶幸與家人生活和諧,又得到師長的疼愛、修女的帶領,自覺是幸福的人。我常想:我應該如何還報?」
高中時期,易婉儀認識了慈幼會神父,神父更當上她神師,「我對他說出要還報天主的感受後,他說這就是召叫。」
後來,易修女到母佑會體驗團體生活三天,開始時她以為該會並不適合自己,但卻在最後一晚朝拜聖體時改變初衷,「當時我凝望著聖母像,突然有一種『你是屬於這裡』的強烈感覺。」
結果,易婉儀中學畢業後決定加入母佑會,當她表明意向後,父母的反應至今她還深刻記得,「母親的妹妹也是修女,她很支持我的決定,反而是父親不捨,但仍含淚放手讓我尋找聖召。」
她在香港接受初學培育,以及師範培訓逾兩年,一九六三年發願時她只有二十三歲。發願後她任教小學,至六七年修會送她往澳洲教書,六九年返港後宣發永願。
易修女先後在意大利、英國等地進修靈修課程。修道初期她集中教育工作,以及出任培育院院長五年,培育備修生。八十年代以後,她大部份時間協助修會的行政工作。
首位華人中華區省會長
易婉儀於一九八八至九四年擔任中華區省會長,是第一位華人擔任這職位,「過去省會長多由德國或意大利的修女擔任,由於全以意大利語溝通,最初我在文化及語言上也有困難,幸好外籍修女的細心及耐性,讓我逐步適應。」
她就任省會長時正值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將面對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的時刻,「當時修會要為回歸作安排,以及鞏固修女間的內聚力。萬一回歸後外籍傳教士修女需要撤離,修會的發展便只能靠本地修女。」
她在任內積極參與教區活動,並時與修會總部聯絡,又在港置物業以保障修會。她認為,當時社會不穩,需要內外兼顧,部份修女對回歸感到恐慌,她了解各修女的想法後繼而加強培育。
修道人數下降的挑戰
近數十年,回應修道聖召的人數一直下降,母佑會亦難獨善其身,易婉儀承認修會面對時代及社會的轉變,直接影響修道聖召的數目。
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生活艱苦,少有娛樂,教會學校為青年舉辦公教活動,青年也嚮往及珍惜與修女一起的時光;八十年代社區組織不斷發展,吸引青年參與社區中心的活動;近年資訊科技發達,即使教會仍為青年提供信仰培育,但邀請青年回應修道召叫愈見困難。
易修女回憶一九七五年時,培育院有八位備修生,最終有五位成為修女。
堅持與學生青年同行
易婉儀認為教育除為青年傳授知識外,亦是陪伴他們成長的重要渠道。她曾在澳洲、澳門、香港等地從事教育工作,現任聖母小學校監。
易修女明白傳道人的臨在對青年十分重要,她經常在小息或午飯時到操場與學生見面,好些學生會主動向她傾訴。「我並非前線教師,但會主動認識學生,遇到新生不適應校園生活時,我便領她一起結識新朋友,她們與我熟絡後,有困難也會向我訴苦。」
她又指出,這一代的青少年欠缺家長陪同成長,雙職父母與子女關係疏離,不少學生都有家庭問題,「修女臨在令她們感覺被愛,補足家庭欠缺及心靈需要,對良好的人格發展有幫助。」
易婉儀今年七十二歲,加入母佑會五十年,深信母佑會的神恩是以青少年為對象,她期望有更多女青年信徒思考修道聖召,讓天主的愛繼續延續下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