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從愛德服務中看生命的成長

期數
3633
刊登日期
2013.10.04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06 日

堂區在過去半年分別發動了「方濟與貧窮夫人送暖行動」及「愛心飯局」,這兩項服務均需要大量教友協助才能完成。在每一次活動推介會中,我均會提醒參與者服務的目的,並不只是為有需要的兄弟姊姊提供物質的支援,而是將耶穌基督帶給受訪及參與活動的兄弟姊妹。

在意大利中部有一間十四世紀的修院,它是屬於方濟修規第三會的女修會。在她們修會的庭院有兩幅壁畫十分特別,完全能表達出她們的神修及愛德服務的意義。在她們內院外出大門的門楣上有一幅「被釘耶穌」的壁畫,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垂目顧視,憐愛眾生。這份苦架的慈愛精神正是每一位外出服務修女應有的態度。而在庭院面對著大門的另一邊,則劃了一幅「主降生於馬槽」的壁畫,畫中盡顯嬰孩耶穌的謙遜,祂雖然是天主子,卻服從天父的旨意,為彰顯天主對人類永不挽回的慈愛而降生成人。祂在馬槽中安然憩睡,瑪利亞及若瑟慈祥的凝視關顧,正好為服務歸來的修女們帶來心靈最大的安慰:愉悅的謙遜。修女們就是以這份精神日復日、年復年地服務貧、病、孤、寡。因為主耶穌已成為她生命的中心,她們為祂而生、亦願為祂而死,以一份忘我的態度,完成天主托付給她們的使命。

因此,從「降生聖言的謙遜」走向「被釘耶穌的慈愛」成為了信仰生活的動力,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兩大支柱:靈修、愛德服務。這就如人用雙腿走路一樣。靈修生活與愛德服務是一體的兩面,彼此相互合作,缺一不可。堂區是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培養這屬靈生命的園地。因此,堂區活動應以這兩方面為最先優次,不應太著意於「量化」或「世俗化」的事務。同時,我們應生活福音價值,優先為窮人服務,帶出主耶穌,祂才是生命的主。當今日世界正因個人主義、物質主義、霸權主義抬頭而不斷產生混亂時,福音價值的互愛、彼此尊重、平等而不享有特權,才能真正使人享有和平,喜樂的生活。

我希望「方濟與貧窮夫人送暖行動」及「愛心飯局」並不局限於「關社組」的活動,而是整個堂區的服務,正因為我們每人均被召帶出主耶穌,將祂降生成人的慈愛,分享給有需要的兄弟姊妹,讓每一位教友均能在靈修上,藉著愛德服務而達至生命的成長。

 

  • 譚錦榮神父和黃鳳儀修女因事暫停在此撰文,本報將加入新作者,特此鳴謝兩人。
                                                                                        ─ 編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