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少年輕生事件
(本報訊)對於近期發生的青少年輕生事件,有公教學校校長表示學校要向青少年灌輸珍惜生命和感恩的心,報界則希望新聞界在報導自殺新聞時,在公眾利益、報道事實,與避免可能產生「模仿」、「傳染」效應之間取得平衡。
國際防止自殺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訂立每年九月十日為「世界預防自殺日」,此前,香港報業評議會與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九月七日合辦「自殺新聞的傳染力——如何報道自殺新聞」研討會,香港今年的關注重點為自殺新聞報道。
港大研討會 稱男青年輕生案增
根據截至本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死因裁判庭註冊數字,二O一一年和一二年分別錄得七百五十和八百四十一宗自殺個案(註:本年為臨時數字,稍後或略有調整),自殺率為每十萬人有十點六人和十一點八。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年輕男性的自殺情況令人憂慮,在一一年和一二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男性的自殺宗數,由三十一宗升至四十四宗(每十萬人由七點一人升至十點二人)。
教區學校聯會中學組主席盧詠琴校長九月十九日表示,學校要透過生命教育,讓青少年明白當面對困難時,可找信任的人傾訴,學習感恩及珍惜生命。
考試安排或添學生壓力
除了家庭、社會等因素外,盧詠琴表示教育局推出新高中學制後,學生面對「一試定生死」的壓力,好些對成績要求高的學生為考上心儀大學而壓力大增。
「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外,給予學生正面的人生觀亦十分重要,公教學校可藉宗教倫理課或班主任課堂,帶出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中的生命課題。」她說。
天主教徒陳培佳退休前在教育學院教授輔導科目,他九月十七日表示,近年社會離婚率高,好些學生在小學時已面對家庭破裂,他們不懂得面對挫折,教師應擔當同行者的角色,協助學生處理情緒問題。他又認為,時下青年習慣以短訊溝通,愈來愈難與人分享內心感受。
籲傳媒避免產生「模仿」效應
為針對學生自殺問題,教育局於網站上張貼學生自殺及學校危機處理的資訊,指出學生自殺是複雜的行為,非由單一原因引發,要預防自殺,應及早識別與介入。
教育局建議校方就學生或職員自殺、突發性死亡等採取預防措施及建立機制處理危機。其中於二〇一一年出版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和善後》,提供實際方法處理問題。
在上述香港大學的研討會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華博士認為,新媒體的發展亦對自殺問題產生新的影響,其中「動新聞」不僅以動畫方式「再現」新聞現場,更通過跳躍式剪接、刻板化人物造型將自殺行為簡化、模式化、戲劇化。微博對自殺問題的影響則更為複雜,雖可能為受困擾人士提供求助和接受社會支援的新途徑,但也可能令自殺意念或行為通過社交網絡大幅擴散。(高)
- 上述港大研討會資料取自大學新聞稿,詳見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1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