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期盼和滿足

期數
3633
刊登日期
2013.10.0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06 日

人為萬物之靈,不僅因為能征服世界,還在於人有比任何生物都強的認知能力,能在腦中建構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鏡像。但這鏡像不是如實的反照,往往被撮要成能讓觀察者理解的圖式,並且常得靠所在社群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來意會和交換信息。於是不同的文化沉積常反照了不同人群的心靈經驗和並不一定能對譯的表意。同一個乍看可置換的概念,背後常有不同的內容。《舊約·創世紀》中的巴貝爾塔故事,說的就是文明自始就潛在著的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不易協和的危機。

人之不同,有如其臉,但內在最基本的認知機制,卻出奇地一致:我們看到聽到的,未必都真實發生,但我們總有某種心靈需要讓喜見樂聞的意象在腦中構建,並把這當成是外在世界的真相。任何人在陽光下凝視紅色良久,把目光移向白牆,必會看到一片綠色的殘影,這叫「補色」,是自動發生的視覺心理補償。而無論哪一種文化積累下來的音樂,最後都一定走向五聲或七聲音階,唱不準者都被認為是跑調。我們的聽覺也從來都在選擇,不但會在噪音中只聽到感興趣的聲音,且會把聲音編織成自家愛聽的模式,若不完美,就自動在腦中添補得完美。被西方音樂充分發展了的調性、變奏、和聲及和弦,其實就建基在我們這本能上。而人都不必學習便自動會把映入眼簾的圖象簡化為某些基本的幾何形體,像聽覺一樣,即使客觀世界本來就不存在這些抽像圖形,也要生安白做地把眼見的附會成真有其事。而人看東西也並非被動地接收,而是主動地搜索。你在馬路上等人,一定把那人歸入某個視覺類型,抓住其特色老遠就在人流中篩選,碰到符合的便精神一振,把範疇縮窄再細細分辨。這和在聽覺上對音符走向的懸念相似: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希望所聽和所見的符合期盼,許多時候更努力貼近令自家最愉悅的模式。推到更寬闊的範疇,我們常津津樂道的說世界談人生的議論和故事又何嘗不是這樣?

完美之夢,歸根結柢是來自我們這與生俱來的特性嗎?柏拉圖問:世上若無先驗的理形存在,我們怎能為之所動?人之為學,其實很可能是對本來就存有的「元」知識的追憶。他說得對嗎?不知道。但起碼,我們最好明白:人這認知特性,既造就了一切壯舉,也建構了所有悲劇。當我們面對自家或別人腦袋裡林林總總揮之不去的完美之夢時,是否該多點同情心的同時,也多幾分清醒?

(「『完美』之夢」·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