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積極回應

期數
3634
刊登日期
2013.10.11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13 日

甚麼使人自絕於人而不自知?其中肯定有自滿自大、自苦自憐等因素。甚麼使人相互關顧、攜手同行?最常見的就是面對逆境或災難時,認識到需要天主的憐憫。兵強馬壯的敘利亞軍長納阿曼,忍氣吞聲來求處於下風以色列的先知厄里叟,只因他患了癩病。

同樣,九個以色列人,肯與一個撒瑪黎雅人同行,皆因他們同樣患了痲瘋。箇中情景,似乎是他們有意求主救援,多於偶然狹路相逢;但更應是出於主憐憫的安排,多於人力盲目的尋找。現既遇上了,豈能就此擦身而過?

納阿曼向厄里叟呈奉禮品不果,轉而要求讓他運回兩隻騾子所能負荷的以色列泥土,因為他認識到,唯獨以色列的天主是真天主,所以他要回去建築祭壇,祭獻治愈他的主。《路加》的事件,奇特之處是,耶穌叫那十個痲瘋病人去見司祭,而他們在去的時候,獲得了潔淨。按照《肋未紀》第十四章梅瑟的訓導,一個患有痲瘋、癩病的人,在發現自己痊愈時,先有繁瑣的法律需要遵循,且要經過八天才算真的潔淨,方可回歸人群。耶穌豈能不知?怎會心急和奇怪那九個病人,沒有立刻回來謝恩?

當中涉及的問題,顯然是回應蒙恩受選的積極性。主常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我們所接觸到的人和事,呼喚我們。當我們感受到、甚至明顯體驗到奇跡時,我們可有甚麼回應?會否滿足於法律條文、不願踏出我們的思維習慣,空讓與主深入契合的良機擦身而過?那九個痳瘋病人,到底沒有再來!他們的謝恩,可能只局限於奉獻禽畜,行法律所規定的;肉體即使證實了痊愈,但心靈的麻木或許已然病入膏肓。

主耶穌要求跟隨祂、呼喚祂為主的人,不只是遵守誡命,還要踏出人為的界限:「你還缺少一樣: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路十八22)對有信仰和感恩的人而言,不能只滿足於不作奸犯科。要常撫心自問:「我應該要怎樣報謝上主,謝他賜給我的一切恩佑?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爵,我要呼籲上主的名號,我要在眾百姓面前,向上主還我的誓願!」(詠一一六1214

救恩不是唾手可得的廉價禮物,不是遇上了主,我們的痲瘋就會消失,我們的社交生活就能重振。耶穌給那撒瑪黎雅人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路十七19)得救是因為他沒有回歸舊路,卻立刻先來拜謝一個與他們族群有仇怨的猶太人;得救是因為他認識了生命的根源,看到了皈依的路向。救恩要求人真誠悔改,放棄酸苦和仇恨,為了所領受的主的憐愛,甚至願意獻出一生,共受勞苦,與主同死。《致弟茂德後書》中保祿的訓勉,實在振聾發瞶:「這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他,他也必要否認我們;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為他不能否認自己。」(二1113

與基督同死同生,不只是指藉著聖洗聖事,受洗歸於祂的死亡;也更指向基督徒成長過程中,面對苦痛、窘迫、生死危機時,與主深入契合的經驗。我們曾讀到,主對那些跟從祂、卻又虛與委蛇的人,嚴厲的告誡:「我並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去罷!」(路十三27)但願我們積極回應,免為主所否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