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學校開放校舍
(本報訊)近年多間學校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歷史建築物,其中兩間由慈幼會創立的學校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其校舍建築風格以至辦學理念均能反映天主教教育的特色及文化。
「古蹟周遊樂」於九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舉行,十七間學校及十三所書室被列為法定古蹟,開放予公眾參觀,當中包括一些天主教學校,如香港仔工業學校、九龍的鄧鏡波學校、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和聖公會創辦的聖士提反書院等。
香港仔工業學校是本港首間工業學校,校舍於一九三五年建成,最初名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至五七年改為香港仔工業學校。
該校主樓於二O一O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是次得到發展局邀請,於十月十九及二十六日開放予公眾參觀,該校派出十八名中二至中五的學生擔任導賞員,另邀請五名舊生作口述歷史,細說昔日學校寄宿軼事。
該校的人文及通識教育主任杜啟雄九月三十日指出,創校伊始由一群社會賢達與政府商討,期望能建設一所為草根階層而設的學校,香港仔兒童工藝院由是成立,同時因地區偏遠,故附設寄宿部。
杜啟雄說,校舍建築設計糅合巴洛克建築與現代建築,長廊、鐘樓及禮堂圓柱帶有少量裝飾;窗及露台特大,具採光及通風作用;主大樓地面、樓梯以水磨石鋪設,牆身連接地面;樓梯及天花很平滑,屬意大利批盪的特色。
他表示,在港不少已列為須保育及活化的建築物早已人去樓空,反觀校舍建築一直用於教育工作上,當學生知悉校舍屬歷史建築物,會更珍惜和保護現有環境。
三名出任導賞員的學生都表示,今次的參與,令他們明白應以保育去延續學校的使命。中五生郭禮麒說:「我們在這裡讀書,有責任保育學校,以留傳給下一代,不想失去前人留下的獨有建築特色。」
另一學生梁嘉駿表示,對學校很有感情,今次導賞更了解學校有不少舊物原來甚具歷史價值,令他反思社會不應只為發展而拆卸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中五生黎澤銘則說,與舊生一起介紹校舍,看到學長們對學校的歸屬感,「以學生身份細說學校歷史很有意義,同時可聆聽學長昔日在學校的往事。」
另一間位於土瓜灣、已有六十年歷史的鄧鏡波學校亦屬三級歷史建築。該校副校長程兆海十月二日表示,期望來訪者除欣賞古舊建築外,也了解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和宗教背景。
鄧鏡波學校將於十月二十六日開放,預計參觀者達四百人次。程兆海說,校方已安排逾六十名學生擔任導賞員,部份學生與教師共同編撰導賞資料,他期望學生從這次活動中深化對學校的認識,同時喚起對保育的關注。
該校揀選了十三個參觀地點,介紹學校的建築特色、辦學理念,以及學校發展。程兆海說:「如屬五十年代建築風格的校園圍牆;大堂入口處;教學大樓二樓及三樓逾百米的長廊,連貫十多個課室,屬當時現代建築的風格。」學生亦會講解學校早期的工業教育,參觀聖堂、聖像等以展示宗教氛圍,校園多棵高齡樹木亦見證著學校的變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