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謙 卑
在一處熱門朝聖點購買聖像後,發現找換回來的一大把歐羅硬幣中,竟然混雜了兩枚作廢多年的意大利里拉,怪不得售貨員當時的眼神和手勢都有點奇怪;後來與團友談及此事,衆口同聲說:怎麼可以發生在這神聖的大殿裡?又有團員說:把它丟進捐獻箱算了!我不知這話的真正意思是甚麼?難道不在聖殿裡工作的人,才會容易作假欺騙嗎?丟進捐獻箱,是當廢物處理了,還是真的當獻儀奉獻了?一則捐獻箱並不是廢物箱,二則奉獻獻儀其實是獻上自己的心;獻上作廢了的硬幣,豈非代表獻上一顆作廢了的心?
我們處世待人,很容易有兩把不同的尺:一把量人,一把量自己。對別人的錯失,或自己的一點點成就,總要放大衡量;對自己的虧欠,或別人的好處,有意無意的,就會不當甚麼一回事。說實話,許多時,這種雙重標準的心態,也不一定是蓄意的。
誰全明白自己當時怎麼會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做了那樣的一件事?一個廿多歲的人,為甚麼濫藥、犯案纍纍、甚至對自己的雙親施暴、最後走上絕路?這一切說來令人髮指,但可有誰真正明白他的實際處境、犯罪時的心路歷程?也許我們明白後,只會擁抱他痛哭也說不定。對自己,我們尚且會迷惘;對別人,我們是否會妄斷?
《德訓篇》教導我們,要謹記這萬古常新的真理:「天主是唯一的審判者,祂決不看情面,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祂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卅五15—16)要避免妄斷、救自己於迷惘,我們必須謙卑。
保祿在《致弟茂德後書》中,清楚地展示了他的謙卑:主要他做的,他已心悅誠服地做了,「主在我左右,堅固了我,使福音的宣講藉著我而完成,使一切外邦人都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中被救了出來。」(四17)主為他準備的,他也坦然無懼地接受,「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塲好仗,我已打完;這塲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四6—8)而且他只有愛而無怨懟,「在我初次過堂時,沒有人在我身旁,衆人都離棄了我,願天主不歸罪於他們!」(四16)
誰都不想做法利塞人,認為他們虛偽、假善,最後迫害了主,可是誰的心中免不了都有一個細小的法利塞人在喃喃自語,總覺得自己是一貫的正確,錯的永遠是對方,應受譴責的也是別人。
另一方面,讀了《路加福音》中,耶穌關於謙卑祈禱的比喻後,大家都爭相學習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擧目望天都不敢,祇是捶著自己的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十八13)但是,往往也就止於此,好像這樣說了,自訟自承之後,就彷彿手握尚方寶劍,甚麼都不須改變,可以完全沒有責任感,一種香港人的慣用語:「爛撻撻」。
謙卑祈禱,不是一種傾向或選擇,就像學生傾向文科或理科、選讀歷史或數學;謙卑更不是一種策略與行為,就好像探訪露宿者、提供基層飯局,為能滿全關社行動。謙卑是擁抱主的大愛、認識到自己作為受造物的卑微和不足,在一切境況中,心悅誠服地順從主的導引。但願我們的謙卑,不止於捶著胸膛,自訟自承,更應像使徒擁抱主的大愛,甘願為主所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