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地區公教研究

期數
3636
刊登日期
2013.10.25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27 日

(天亞社訊)四位華人學者以兩年多的時間合力研究天主教會在大中華地區四個城市的社會及政治影響力,並於上月在美國舉行的一個宗教社會學會議上發表結果。

據宗教新聞網站《Religioscope》日前報道,國際學者組織「宗教社會學學會」八月在紐約舉行周年學術會議,其中一篇論文研究香港、上海、台北及澳門四地,探討天主教會在這個亞洲地域的不同社會影響。

參與研究的社會學家包括澳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郝志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陳慎慶及講師譚翼輝,以及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郭文般。 他們發現,天主教會在四地都提供大量社會服務如醫療及教育,儘管各有不同之處。在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方面,天主教會唯獨在香港一直積極參與這類活動。

報道指,他們向四個城市共二百九十九個有代表性的堂區及教會相關機構進行調查,並深入訪問四十九位主教、神父、修女及教友。他們發現,香港有百分之九十七的教會或教會相關機構有提供社會服務,澳門有近百分之七十九,台北百分之七十五,上海有百分之七十八。

表示有參與公民社會活動的香港教會機構高達百分之四十七,但其他三個城市卻相當低:澳門有百分之廿四,台北有百分之十二,上海有百分之八。中國共產 黨政權限制宗教組織提供社會服務,尤其是教會參與公民活動,或許解釋這類活動在上海比率較低的原因,但卻未能解釋澳門及台北的情況。

香港教會活躍
積極參與公民活動

該研究從二O一O年底開始,用了二年多的時間完成。

這些研究員指出,香港天主教會參與政治事務及支持民主,乃源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影響及當地的公民社會文化。教會領袖如陳日君樞機及教友們亦推動香港教區參與社會運動。

澳門及台北兩地教會雖然處於開放的社會環境,擁有同樣的機會和工具,卻沒有在相同程度上加以利用,這是由於個別教會領袖的作風或其他文化因素。

浸大學者譚翼輝
談澳門教會情況

有份研究澳門部份的譚翼輝博士九月廿七日向天亞社指出,當地教會較少參與公民社會活動是基於好幾個原因。

他表示,一九六六年的「一二.三」事件後,「澳葡政府基本上放棄了對澳門的管治,由中葡雙方共治,以致親中勢力興起。由於天主教是葡國國教,那時起澳門教會亦開始被邊緣化」。

「一二.三事件」源於一學校需擴充校舍,後造成警民衝突,戒嚴宵禁,當天共有八人被打死,二百多人受傷。

此外,譚翼輝說,澳門教會本身的結構明顯分開了葡人教會和華人教會,「澳葡撤退時沒有刻意也沒有能力幫助華人教會在社會上扮演積極的角色」。相反地,工聯、婦聯和街坊會等親中團體在社會上已佔據了重要位置和資源,加上澳門教會人數從來不是很多,故此「影響力非常有限」。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