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醫患關係

期數
3636
刊登日期
2013.10.25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27 日

那天,一名七十多歲的男病人,來到診症室覆診。他打開門,沒有急急坐下來,而是站在門邊,向我作了一個九十度鞠躬,說了一聲:「黃醫官,早晨!」然後,他等我開口請他坐下,他才徐徐坐下來。他是一名十分有禮的病人,多年來依從醫生的指示準時覆診,接受藥物治療,可謂是一名模範病人。診症完畢時,我問他希望何時再回來覆診,他說:「黃醫官,你決定吧!我一定會遵循你的安排。」這年紀的病人,一般都視醫生為權威性的專業人士,醫生說甚麼,病人都會接受和遵守,沒有太多質疑或意見,這就是從前常見的醫患關係。

如今,時代不同了,醫患關係也改變了。有一天,一名中年女士來到我的診症室,她被失眠的問題困擾多年,曾到藥房購買一些安眠藥,也服用朋友的安眠藥。她一進入診症室,便立刻把一包朋友服用的鎮靜安眠藥放在桌上,然後吩咐我處方那種藥物,但她要求的藥物劑量卻是超出安全範圍。我請她別著急,讓我先了解她的病歷,但她卻顯得很不耐煩,叫我不要問長問短,別浪費她的寶貴時間,乾脆處方藥物便成了。因為她表現自我,我很不容易才能問取病歷,然後決定處方另一種較安全的藥物,結果,換來的卻是她用粗口的責罵,隨後還有一個投訴。

以上是兩種較極端的醫患關係,第一個案今天實在罕見,醫患關係慢慢遠離這種個案的性質,第二個案也間中出現。今天的社會風氣轉變了,醫療模式都是以病患者為中心,不少病患者由昔日被動的角色,轉變成愈來愈主動,他們很多都清楚知道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種種權利,醫護人員作任何決定時,都會讓病患者全程參與。

有些病患者,在見醫生前,都已在互聯網或其他途徑,搜集了一些有關的醫療資訊,預備了不少見醫生時詢問的題目。會見醫生時,這些病患者會表現主動,這種態度是值得鼓勵的。但是,病患者同時也應聆聽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與他們好好溝通,彼此互相尊重,不應採取一種對立的態度,皆因醫者父母心,醫護人員往往是希望病患者的健康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的。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