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主教書院冀推小班教學
(本報訊)高主教書院(中學部)新任校長盧詠琴計劃推動小班教學,加強關顧學生學習需要。她同時強調,學校不應只著眼於學術成績,更重要是關心學生,讓他們在學習和待人處事方面增強自信心。
高主教書院本年慶祝創校五十五周年之際,教區學校聯會(中學組)主席盧詠琴校長接替榮休的區嘉為擔任校長,她認為學校「有空間更上一層樓」,期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包括研究推動小班教學。
盧詠琴此前擔任荔景天主教中學校長十一年,於新學期成為高主教書院(中學部)首位女校長。高主教書院被視為「名校」,也有不少名人校友,盧詠琴十月八日對本報說,這推動他們要保持佳績,但她同時強調公教津貼學校一直維護有教無類的精神,「即使是名校亦非擇優而教,家境清貧亦無礙被取錄」。她續繼說:「學生家境無論貧或富,教師都應一視同仁地重視。」
她說學校構思先從中一由四班擴至五班,從一班三十多人減至約二十七人,也相應增加教師人手,並計劃透過校友網絡籌募經費。「小班教學不只是減每班人數,而是加強互動與創新,不但增加師生交流,也增進同學之間的互動。老師能夠藉此為學生提供更多培育機會,例如多練習作文。」她指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早前遷址灣仔,騰空了不少課室,已惠及現有學生,也回應小班教學的需要。
她指出,小班教學讓學生發揮得更好,有利拔尖,但同時亦要培訓教師去提升教與學效能。她期望學校日後能設立學校電台和更多特別室。
盧詠琴說,荔景天主教中學在她離任前處於「收成期」,現在她轉到一所傳統名校服務,要適應新學校的環境,挑戰甚大,不過她指無論服務哪所學校,都必須關懷學生。她說,轉到高主教書院後不時會於上學時間站在大門迎接學生,跟他們談天和打招呼,她說教育工作者好比學生的「第二位母親」。
她表示,近年好些家長傾向為子女選擇資源較多的直資學校,間接令不少津校面對收生挑戰;教區學校則重視團結,爭取為學子提供更佳學習環境,成員互相交流學習,彼此亦會「共同進退,並非單打獨鬥」。
談到高主教書院(中學部)的發展,她說學校重視英語教育,剛過去的中學文憑試便有九成五學生的英文成績達三級或以上,學生九月在英文辯論比賽獲獎;八成五學生的中文成績亦達三級或以上,較首屆進步。
盧詠琴校長相信每位學生各有獨特潛質,教育工作尤其要為弱勢學生提供成長機會,她說昔日在荔景天主教中學服務不少基層學生,期間引進美國的「啟發潛能教育」,幫助每位學生發掘潛能。
她在大學修讀英文時已立志當教師,以生命影響生命。過往曾在多間學校執教鞭,也當過教育署督學及課程發展署教科書評審委員,不同的「師傳」擴闊其眼界,這份經驗既令她重視傳承,亦促使她在教區學校聯會為校長及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和考察機會。
在高主教書院,她說教學上不只要「拔尖補底」,更要兼顧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構思中的小班教學便能夠照顧他們的學習差異。
談到對學生的支援,副校長李揚真博士指學校重視家長教育,讓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坊間說出現『怪獸家長』,是因為家長沒有成長,也不信任孩子,於是與孩子或老師有衝突。」
李說,學校舉辦講座及工作坊,包括探討中一至中三的應試技巧,讓家長也嘗試模擬「批改」試卷,幫助他們知道怎樣幫助孩子溫習;也與小學部合作舉辦相關活動。
有關幫助學生知識建構方面,另一副校長談國軒說,在新高中課程下,尤其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他們善用學生的學習數據,在中一至三級各有方法幫助不同進度的學生,例如透過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處理;對於能力稍遜的學生,則讓他們從能力範圍以內做起,讓學生建基於成功經驗。
高主教書院(中學部)九月底為中六學生舉辦文憑試誓師大會,透過團體互勉鼓勵他們努力應試。(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