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鐘錶與奇跡

期數
3637
刊登日期
2013.11.01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1 月 03 日

早前,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了一個瑞士鐘錶展,名為「鐘錶與奇跡」,是亞洲首個這種規模的鐘錶展覽,有十多個參展商,展出了它們製造的名貴鐘錶。我前往展覽會前,確實對鐘錶沒有絲毫認識,所以便閱讀不少有關鐘錶的書籍,期望能夠在這方面獲得一些基本認識,學習怎樣欣賞鐘錶。

那天到達這鐘錶展,場內沒有太多人,見到不少著名的瑞士品牌,展出了它們的珍寶,欣賞展品時,職員都會詳細解釋每件展品的科技和手工,大部份是現代的鐘錶,也有一些具歷史價值的,全部都是機械鐘錶,沒有電子錶。這些機械錶,有不同功能,如陀飛輪、自鳴、三問、萬年曆等,每件人手製造,有些的製造歷時一年以上。每件鐘錶展品價值連城,由十多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有些甚至是限量發行的。

在鐘錶的發展史中,電子錶的出現,令機械錶曾一度沒落,因為電子錶可以大量製造,始終較便宜,容易擁有,但機械錶的製成,需要不少手工和時間,對時間準確度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一定十分昂貴,追求款式美觀的,甚至鑲嵌鑽石,不是一般打工仔容易支付的。近年,這類鐘錶也再度流行,買家自然是一些富裕的人,喜歡這類奢侈品,也有些作為一種投資,把這些鐘錶轉賣賺錢。買這類高價錶的人,應該不會只在乎時間的功能,而是欣賞其中的科技與工藝。

小時候,我擁有的第一枚手錶,是父母送的日本出產之電子跳字錶,後來自己儲錢買了石英錶,一直以來都沒有擁有過機械錶,也不知道這是電子錶的前身。今天,不少人沒有戴手錶,因為手機已有清楚的時間顯示,現今很多人都十分依賴手機,甚至時時刻刻機不離手,所以他們便不用手錶了。假如這種習慣持續下去,沒有人再欣賞機械錶,可能有一天它會再度沒落,恐怕製錶技術再度失傳。諷刺的,是科技令機械錶更精密,同時又令人更依賴手機報時。雖然只有少數人能夠花大量金錢購買機械錶,但是,大家可以了解電子錶出現前機械錶的發展史,學習欣賞這類手錶,就像欣賞一副名畫或一件藝術品一樣,箇中有文化的傳承,也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樂趣。欣賞,是對鐘錶製作工人的一份尊重和支持。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