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罪不在眾生

期數
3640
刊登日期
2013.11.22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1 月 24 日

執筆這星期,感恩祭後的堂區報告說,請大家為菲律賓風災作第二次捐獻,亦請大家多關心家中菲傭的狀況,多包容和體諒。

三年前,香港人看著電視,目擊了菲律賓人質事件最悲痛的一幕。記憶不能磨滅……

菲律賓政府三年來都不願向死傷者家屬道歉、拒絕賠償,以至總統阿奎諾的態度,都令人髮指。特區政府亦被詬病處理不力,結果事件延宕三年還未解決。

大家顯得無助,對菲國政府的憤怒和不滿情緒,很容易就轉移到在大家身邊工作和生活的菲傭身上。這種情緒轉移,近年愈來愈普遍,不斷發酵,令人憂慮。

二OO三年自由行政策,香港享受到經濟成果,亦加速了中港融合。幾年下來,大家發現問題,孕婦床位不足,到最近幼稚園學位的排隊風雲,大家在抱怨雙非來搶奪資源之餘,已無力探究問題根源,即是政府明明掌握人口數據,却從沒規劃資源配套所致。結果「雙非」變成了敏感詞,刺痛港人神經,大家忘了這些在香港出生的,也是香港的孩子。

特區政府過去幾年,在開發土地資源和房屋政策上趦趄不前,令房屋供應滯後,輪候公屋人數愈來愈多,劏房亦竟成為官員口中紓緩房屋問題的方法。但這些問題的矛頭再次轉移到新移民身上,他們成為香港資源不足的罪魁禍首,成了政府施政不力的代罪羔羊。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一代一代人因不同時代背景和歴史因素南來,在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到今天。這句說話大家已聽過很多遍,了無新意。但可惜發展到今天,卻變成了舊移民歧視新移民,包容變排斥。

香港人面對種種生活困局,情感上需要宣洩,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這種集體情緒太令人憂慮。如果我們相信在天父眼中,每個人與生俱來皆平等﹔如果我們記得,這片土地承載著開放包容的歷史,那麼這種錯對目標的情緒轉移,就正在摧毁人性價值。

破壞力就如海燕。

颱風海燕橫掃了菲律賓萊特島,一千萬人受災,海水淹沒了無數家園,數以千計的生命被帶走了。這場自然災難在菲律賓政府的無能下,變成了更嚴重的人道災難,物資遲遲到不了災民手上,結果有災民要被迫搶糧,有的冒著生命危險,爬進岌岌可危的百貨大樓去撿拾物資,救援組織的援手仍是杯水車薪,災情不亞於二OO四年的南亞海嘯。

不過相比當年,這次香港人的反應明顯冷淡。或者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政府申請四千萬賑災撥款的會議上,議員的發言可作解釋,大意是現在人質事件都未解決,雖然有人說這是政府問題,現在是人民問題,但都是為了菲律賓,必須還予顏色,討回公道。

雖然最後撥款是通過了,但我還是不安,不願看見這種情緒再次發酵。沒錯,冤有頭債有主,錯在菲國政府,債為甚麼要災民還?菲國政府這樣處理人質事件,是在香港人的傷口灑鹽,走筆至此,我記起小時候老師教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請大家再次打開電視、電腦,看看那些滿目瘡痍的畫面、看看那些災民的臉,他們是如此的惶恐無助,讓我們想起三年前在旅遊巴上極度等待救援的人質。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是偽善,我只能說,罪,真的不在眾生。

執筆當天,剛巧感恩祭後的堂區報告說,請大家為菲律賓風災作第二次捐獻,亦請大家多關心家中菲傭的狀況,多包容和體諒。這報告太動人,以此作結,主佑。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