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籟》雜誌停刊

期數
3640
刊登日期
2013.11.22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1 月 24 日

(天亞社訊)台灣天主教會唯一知識性雜誌《人籟》論辨月刊於十一月宣布於今年十二月的第一一零期後,即明年一月起印刷版完全停刊。它自二OO四年一月創刊至今,艱難地困熬十年。

《人籟》發行人杜樂仁神父(Jacques Duraud)對天亞社說,雜誌的電子版月刊也正在考慮是否繼續發行,要看經費是否有足夠來源。其次,也要尋找適當的優秀編輯,因為印刷版和電子版的讀者群完全不同,印刷版的文章可以很長,電子版文章要短小精簡。不過,雜誌的資料庫仍舊會設置於網站,提供給有需要的用戶。

杜神父表示,一旦經費有著落,他們可以《人籟》電子版繼續報導和提出社會各種議題,讓大中華區的教會人士和非天主教徒的廣大民眾有發聲的平台,例如,最近台灣正在掀起的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和多家屬制度的議題,民眾可以提出教會立場和個人經驗,及嚴密合理的配套措施撰文討論,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社長冀轉型電子月刊
鼓勵教徒思考社會議題

法國籍的耶穌會杜神父指出,《人籟》自創刊以來一直都不是台灣教會的官方雜誌,更不是宗教刊物,而是民眾進修的月刊,每期「不斷翻新議題,企圖創造更多對話可能。例如,談美與醜、大學教育、城市建築、詩與歌、紀實攝影、南島文化、青年問題、中國農民工處境」等等。

他拿出十一月四日宣布停刊後、收到的第一封讀者投書寫著:「十年來,《人籟》給予我許多在思維領域的啟發、充實。因受《人籟》的影響,我更了解關懷和回饋的重要性。並在起而行之後,竟反而得到更豐富的心靈滿足。」

這位耕莘文教院長在停刊的書面聲明裡說:「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初衷,既然取名為《人籟》,就不能只是自說自話,它必須能引起共鳴、討論與思辨。」

聲明續說:「這十年來,我們確實也獲得各方讀者的溫暖鼓勵與真切迴響;然而,囤積於倉庫中的大量雜誌、始終難以提升的銷售數字,卻也清楚地提醒著:這本雜誌與多數讀者之間仍存在不小距離。」

來台逾三十年的杜神父說,台灣教會仍舊停留在「保守」時代,大部份教友不敢對教會改革或弊病說出觀點和心聲。

他指出,法國天主教會刊物現在很少是發表教會官方立場和聲明,而是民眾意見。為此,台灣教友應該勇敢發出意見才能使教會進步。實踐《聖經》上所說:「世上的光,地上的鹽。」

台耶穌會調整方向
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對於在台灣的其他耶穌會機構,這位會士說,修會近年來正在調整發展方向,震旦中心關閉了,如今《人籟》又停刊了。不過,像「利氏學社」、「光啟社」、「耕莘文教院」等已在本地中年以上的民眾間建立了特殊形象,當然不能關閉。

但他指出,面對本地快速民主化和自由化,大陸繼續對台灣開放,這些機構仍在堅守原先宗旨下,不得不調整作法。

他舉例說,耕莘文教基金會邀請大陸年輕作家來台參加耕莘青年寫作會活動,增進兩岸文學交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