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無法跨越的貧窮線
香港政府終於制定了貧窮線。顧汝德(Leo Goodstadt)的新書卻指出,這條貧窮線較像是一條無法跨越的分界線,而非用以制定紓緩貧窮措施的社會經濟指引。
貧窮線定在不同社會人士平均收入的一半左右。政府堅稱,貧窮線提供有用的資料和統計數字,有助政府制定措施,對抗貧窮。可是,政府似乎不願意深入探討這議題,結果,這條貧窮線看起來更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阻隔東、西德的圍牆,把上面的人和下面的人永遠分開,維持某種不正常的現狀。
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顧汝德在其新書《繁華底下的貧窮:香港施政失誤》(暫譯,英文書名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 How Hong Kong Mismanaged its Prosperity) 指出,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後,歷屆政府均不願意將資源投放在長者、弱能人士、失業人士和其他社會邊緣人士身上,認為這做法會威脅金融穩定和經濟繁榮。他聲稱,政府一直以操控統計數字、歪曲社會服務的性質,以及扭曲文化價值等方式應對這議題,從而製造一個假象,就是像我們現時所知道的,香港有成為福利國家的危險,將香港引進死胡同。他引述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較高的失業率對經濟有好處,因為高薪會製造泡沫經濟,失業率可以發揮調整機制的作用。
顧汝德認為,香港窮人的實況遭到殘酷的歪曲,因為退休人士或失業人士當中,少於兩成申請政府援助;他說,這數字消除人們對依賴福利的迷思。
聖雲先會資深義工說,該會有兩類受助人:一是未能應付生活而經常需要援助;另一類偶爾陷入困境,需要扶一把讓他們再次站起來。
政府不願意在社會服務方面投放資源,把貧窮線守衛得如此嚴密,人們只能沿著向下的方向滑落,無形中擴濶這條無法能跨越的分界線。顧汝德進一步推論,這製造了一種新類型的貧窮,叫做「關係貧窮」。
今年五月十六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明愛主辦的會議上,就這個議題發言時強調,政府的主要責任是製造財富,他暗示要當心這方面受到威脅。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慶祝菲律賓獨立日的外交酒會上重申這點;儘管這跟她就兩個地區的歷史關係的發言並無多大關係,看來,當局希望廣為宣傳這個想法。
宣傳政策的資訊如果虛假不實,就會隱藏詭詐、禍害無窮,特別是如果這些信息是來自社會領袖的,然而更甚者,莫過於以詭辯謊言來加以掩飾,蒙閉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