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會否認真承擔社會責任?
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十月二十一日宣布,國有企業「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建)去年花費了八億三千七百萬人民幣招待費,委員會經調查後,處分八名員工。中國鐵建是世界第六大建築承包商。
與此同時,中國多家主要製藥公司因涉嫌賄賂而正接受調查;食品飲料行業幾乎每個月都發生重大安全醜聞;而工業往往因違法破壞環境而長期在監督之下。⋯⋯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否正在敗壞中還是在發展中?
中外企業家每當被問及這樣的問題時,通常都慨嘆他們試圖灌輸個人責任感與企業責任感時所遇到的困難。
中國媒體、網上論壇和日常談話,都對中國社會,特別是企業,是否有能力促進長遠思維與負責任行為,充滿懷疑的態度。
毫無疑問,這一切帶有浮誇成分,而且各個民族背景都存在著文化障礙,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成為永遠在進行中的工作。然而,文化特質,譬如中國到處滲透的自己人團體的精神特質和對權力距離的強調,都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企業價值觀,造成損害。
與此同時,中國思想家認為傳統價值觀,譬如對長輩的尊重或孝順等,培養人們的辨別力和個人責任感。這些價值觀曾培養了團結一致的鏈條。每個個體負有責任,以有意義的方式維繫這些鏈條。
中國智慧一向深深尊重自然環境,也尊重有時矛盾的經驗教訓,其中包括謹慎和變通,避免魯莽行為而同時主張人們要不斷順應時勢。對培養重視可持續性與責任感的企業文化來說,這些肯定是寶貴的態度。
最近有研究訪問了一些華人行政總裁,要求他們說出本身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這些華人企業家指出三個明確的看法:誠信的重要;提供就業機會;以及對社會穩定作出貢獻。
這些看法並不取代西方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看法,反而是有所增添。主要的差別在於:華人管理人員仍然重視股東的利益超過其他因素。但是,吊詭的是,在各種調查中,他們都強調一個事實,即社會責任不僅是為了獲利,而且對長遠收益必不可少。
二OO七年可以被看作是分水嶺,因為政府設立一個固定的企業社會責任監管機構,負責對在中國經營的所有企業制定具體職責與宗旨。
⋯⋯
總體來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與實施,對於整個中國社會實施更加環保、安全與合乎社會公益的措施來說,極為關鍵。此外,對地方企業與國際公司來說,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價值觀與實踐的公司策略,能夠大大增強企業的創意潛能。
改變焦點、擴闊個人的視野、接觸全新的理念和夥伴,都能為行政人員開拓未知的可能性。
這在中國尤為真實:中國廣袤的地域、企業遇到的複雜挑戰、文化以及社會結構多姿多采,都為企業家提供豐富的新資源和新觀點,這一切使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與方法。
在中國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努力使可持續性與創意完全一樣,同時又把企業的精神和實際運作牢固在中國土壤。或許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改變的種子已在那兒。
取自天亞社
- 作者魏明德神父(Benoit Vermander)為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利徐學社學術主任。本文節錄並編輯自他的新書《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視野、評估與藍圖》(見上稿),全文見天亞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