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土與播種

期數
3641
刊登日期
2013.11.29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01 日

二OO二年十二月八日,天氣雖然寒冷,陰雲密佈,但無損當日鬧哄哄的氣氛。同學們的衣著比平時更端莊、更雅潔,大家忙於拍照、忙於祝賀。臨近最高峰時刻,各人懷著喜悅心情,從陳日君主教手中,領取穿上紅絲帶的畢業證書,宣示我們即將開始履行「播種」的使命。

回想一九九八年,傻裡傻氣地展開漫長四年的宗教學課程,每逢星期二、四、六回修院上課,只剩下星期一、三、五、日可以歇息。一旦遇上寫論文、考筆試和考口試的日子,忙得不可開交,我的閉塞腦袋突然變得靈活起來。完成了四年學習生涯後,仍要面對另一項更難熬的難關,就是世上最可怕的大總考,把四年所學的東西從頭溫習過來,閉門苦讀,謝絕玩樂,整個暑假白白地犧性了。

宗教學課程總考最後一天是考教義口試,教授問我這樣的問題:「若以從藝術角度去看,你怎樣表達天主恩寵?」幸運的,這條問題使我失掉了很多分,不用成為高材生,是多麼好。完成「夜神」課程,不代表一切已完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同學們化成一位「播種者」,在各自的「土地上」栽種一棵「樹」,要讓這棵「樹」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好使人人獲享收成。

「播種者」往往是畫家繪畫的靈感,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畫家米勒,他以寫實手法畫了很多農村畫,尤其是《播種者》成為米勒的代表作之一,連梵谷也愛模仿米勒的畫,畫了多幅《播種者》。大家有聽過耶穌說的《撒種的比喻》,究竟畫家畫的《撒種的比喻》是怎麼樣?法國畫家詹姆斯˙迪索(James Tissot 1836-1902)早年的作品題材以歷史人物為主,尤其是時尚女性,獲得好評。但巴黎爆發起義後,畫家改變了作畫題材,開始描繪聖經畫作,畫了很多「耶穌一生」的畫,當然不少得這幅《撒種的比喻》(圖)。

假如我們努力耕種,農產豐收,但沒有人幫忙收割,或共享成果,也是徒勞無功。「莊稼多,工人少」是今天教會的現實寫照,我們是否只是一位恆常祈禱或只參與彌撒的「主日教友」?牧民工作繁多,人手嚴重不足,許多修女、修士、執事和神父為著繁重的福傳工作奔波勞碌,捱壞身體,很是心疼。藉這小角落表達對修女、修士、執事、神父的無私付出而萬分感激外,也祈求天主恩寵,吸引更多年青人願意獻身教會,特別是父母多鼓勵子女走向修道之路。

相信,同學們讀「夜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教會,坦白說,那有傻子肯犧牲自己時間,苦讀四年,去承擔「收割」的工作?必定是為了撒播愛主愛人的種子。至於我,繼續以藝術行動去宣揚「天主是愛」的喜訊,回應當年教授問題:「若以從藝術角度去看,你怎樣表達天主恩寵?」把「天主的說話」要落在好土裡,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感謝第一屆畢業的學長們努力,成立了「宗教學部畢業同學會」,至今已經二十周年了。大家繼續效法耶穌的聖德,關心教會,傳揚福音,把「天主的說話」要落在好土裡,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