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代表談人權與家庭

期數
3642
刊登日期
2013.12.06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08 日

(本報訊)來自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及伊斯蘭教的宗教人士,十二月二日出席在浸會大學舉行的公開論壇,探討「人權與家庭的意義」,重申家庭當由一男一女結合而成。

為期三天的「生命倫理、多元文化及宗教」國際研討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命倫理暨人權教席」及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等合辦,十二月二日在浸會大學揭幕,揭幕禮後舉行首場公開論壇。

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教授開幕禮致辭時說,藉著各宗派人士對生命與人權的見解,有助思考人生意義。

論壇上,主講的宗教人士從所屬的宗教傳統、以及普世價值闡釋人權與家庭。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倫理神學教授吳智勳神父指出,教會重視聖經的啟示,同時亦重視人性,「即使不涉及信仰問題,教會也有平台討論人權和家庭的價值。」

吳神父指出,世界人權宣言訂出的條約列明婚姻是由成年男、女結合而成,「教會強調,由男女結合組成的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團體單位。」談到同性婚姻,他表示「教會不會判斷同性戀者的良心,只是不贊同這行為。人的良心應由天主作判斷。」

伊斯蘭教的灣仔愛群清真寺楊興本教長,以及道教的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均認為,男女婚姻是家庭的核心,信教與否也應遵守社會訂下的戒律。

基督教的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主任牧師蘇穎智牧師表示,神眼中人人平等,然而當涉及生命、道德及公眾利益時,人權及個人自由便有所限制。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釋衍空法師則認為,佛教少談「權」,認為「權」會令人產生對立;家人對家庭有共同的責任,家人要互相關懷和體諒,不應把個人權益與家庭幸福對立。他說,要維繫美滿家庭應由個人做起。

開幕禮當日舉行「生命倫理藝術比賽」優勝者展覽,展出十五件來自澳洲、香港、美國、意大利、加拿大的藝術作品,包括相片及工藝品等,展現對文化及宗教的尊重,說明生命科學對當代和下一代的影響。大會於十二月四日晚舉行第二場公開論壇,題為「人權、家庭與多元社會」。(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