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渾沌

期數
3642
刊登日期
2013.12.0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2 月 08 日

許多族群的創世神話都說太初一片渾沌。古希臘的赫西俄德《神譜》這樣說,我們古時每個孩子都熟讀的《千字文》也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編定於南朝梁武帝時,也許為言簡意賅,沒多少言及創世之說,其實早在三國時,便有徐整《三五歷記》謂「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居其中⋯⋯」之後便有一大串極誇張的開天闢地鋪陳。和世上任何創世神話一樣,對世界來由的猜測,必同時把當下的遊戲規則追溯成理所當然。於是在這神話覆蓋下的每個人,角色都給定了位。所有人的所謂「自我」也由此塑造。宋儒愛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但到五四時代,哪位飽學的啟蒙主義者不視二千多年言必稱孔孟的日子為「長夜」?時下孔孟給重新捧上神壇,又成了誰家的「長夜」?納粹滅頂時,不也有大把德國人認定,苟活在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世界生不如死嗎?不同的人群自有不同的「長夜」,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也層出不窮。

宇宙學家愛說,古舊的物理學視物質不外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殊不知在無垠的宇宙,若有所謂「物質」,也只會呈「電漿」狀態,老學說當成通識的形態反而是「怪雞」。於是有的書便猜想,我們祖先的創世神話,是否是對這宇宙渾沌的遠古回憶?這當然只能一笑置之。但若把神話看作是人類智慧發生過程裡,種種不可言說又極想言說的感覺,在表現手段欠奉時以夢幻形式出現的寓言,事情就容易理解多了:當人類明悟初開時,還沒有語言,更沒有文字,甚至連可供描述任何事物的概念也沒有,但人的心智卻積累了許多感性思緒。若把這積累看作一個大水塘,裡面甜酸苦辣,百味紛陳,卻又不知從何說起,豈不有如一片渾沌?沒有明就沒有暗,沒有明晰的分辨就不會感到曾經撲朔迷離。要是終於有一天,一抹較明確的意識從一派渾沌的思緒裡脫穎而出,豈不是有如萬古長夜裡的一線光?之後,概念世界便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豈不才變得可供思索玩味?這電光火石的一剎有多重要?如要找較近似的描述,我猜,里察史特勞斯那首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樂章「日出」就深得箇中三味。那是理性的覺醒,而在神話學裡,太陽神常是理性的象徵。阿波羅代表的奧林匹斯諸神是這樣,密特拉教的日神也是這樣。聖誕節約定俗成地訂在二千年前歐洲人認定的日神誕辰,是很有意思的。(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