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開竅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漢以後才見諸史籍,但渾沌之說,則屬盤踞在我們的祖先腦袋中更古老的神話。《莊子》說,古時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去渾沌那兒作客,受到友善款待,感恩圖報,便商量說,人都有五官七竅用來視聽食息,唯獨他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吧。他們日鑿一孔,七日鑿完,渾沌便死了。
「儵」同「倏」,從犬攸聲,原來的字形有條狗在跑,和「忽」差不多,都用來形容匆匆忙忙。《楚辭.九歌》說「儵而來兮忽而逝」,這用法在許多古書上很常見。但在古代中國神話的象徵系統中,北的方位常表示寒冷、死亡、冥界,南的方位常表示和暖、生命、人間。南海是顯明之地,以「有」為帝神,北方是幽闇之地,以「無」為帝神。儵為有象,忽為無象,儵與忽會於中央,非南非北,非無非有,便是渾沌。儵與忽都想神速有為,渾沌恬靜無為,和合自然一被破壞,便一命嗚呼。這故事其實是個描述我們的智慧如何發生,且一發生便有走向反面危機的寓言。黑格爾的《邏輯學》從「有」和「無」這對概念出發,經過許多中間環節,便 可推演出整個觀念世界。反過來,若我們尋根究柢地追索,人在蒙昧初開時體驗到的最原始的理念,也必是這對概念的分立。「有」與「無」乍看很抽象,但換句話來說,所有事物尤其是思索者的「存在」和「非存在」,就一點也不抽象了。存在就是有,就是生;非存在就是無,就是死。而這一切,最初和最後都得被感知,才會出現較高層次的理念,及由此推演出更廣泛的概念世界。沒有五官,感知便是一句空話。但一有感知,便有意識,便有概念的分化,最原初的自然狀態(渾沌)便要瓦解、死亡。這就是文明的代價嗎?若這是通則,我們又怎麼規避它?
莊子這寓言日後衍生出「開竅」與「一竅不通」等常用語,都以為人得開孔鑿竅才能啟發智端。若人不耳聰目明,不上窮碧落下黃泉,當然很難說他有個聰明腦袋。莊子對此不以為然,不是說世人都該返回腦袋活像一盤漿糊般的無知狀態,而是說,真正的大聰明,當於終極處,仍回到本原的純正狀態,在許多紛崩離析的概念裡,既看到分張也看到和合的可能。這樣的人胸無城府,常被視作呆瓜或天真有如孩提。古人說大智若愚,《聖詠》說我心如小鳥,如赤子,指的就是這層次吧?(渾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