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難民.客棧
居於在香港的難民受到不公義的對待。外國傳媒報道,香港對難民而言是一個「活地獄」,在港難民的生活很是羞恥,在等待確認難民身份期間,更不被獲准工作,孩子也不可上學,更要在環境擠迫及衛生惡劣的地方居住,報導形容這種對待難民方式是很不人道,好像被監禁一樣。
當性命或人權感到被嚴重威脅時,為保全生命,不得不離開自己國家,甚至與家人各散東西,逃到他國尋求庇護,也不介意逃離到甚麼國家,只希望盡快找到安全棲身之所,免受迫害,他們被稱為「難民」。
「難民不是罪犯。為甚麼我現在會這樣?我在香港等了九年了,像坐監一樣。我有很多疑惑。」出自剛果共和國的伯多祿(Peter)心聲。上個月,專程到深水埗參觀「難民自畫像」,在展板上讀了多位「難民的心聲」,我感到不是味兒。展場裡展出多個難民創作的面譜(圖一),他們透過色彩和圖案盡訴「心中情」。縱使難民居港多年,他們仍害怕自己的相貌和身世向外暴露,擔心迫害和折磨會再次侵襲。故此,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會戴上面罩,甚至在日常生活裡,也要戴上「無形的面譜」來保護自己。
難民逃難的心驚膽顫畫面,突然想起二千多年前若瑟帶著瑪利亞和嬰孩耶穌離開白冷,以避開黑落德王的追殺。由白冷逃往埃及的路程相當遙遠,途中聖家可能會尋找客棧投宿一宵,究竟這些客棧會否像這幅《客棧內部》那樣(圖二)?
梵谷稱讚這位法國自然主義畫家萊昂.奧古斯汀.雷荷密特(Leon Augustin Lhermitte 1844 – 1925) 在作畫時的光線處理,就像荷蘭畫家林布蘭一樣卓越高明。《客棧內部》(The Tavern Interior) 畫中有三位農民正在客棧裡歇息,女侍僕上前向拿著大鐮刀的農夫斟酒。雷荷密特把人物神情相貌勾畫得細膩生動,用明暗濃淡的色彩流露出農夫的辛勤與堅韌。
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但沒有愛,與住客棧沒有分別。現今有很多父母只顧餬口,以為利用物質可以填補兒女心靈上的空虛,這種用錢買回來的愛,瞬刻就會消失了。恆久的愛,需要無條件的付出、關愛和犧牲。也許,自己沒有家庭的溫暖和愛,但有安全棲身之所,較香港難民可算幸運,不用逃亡奔波。
「哪裡有愛,那裡就是家。」願天下人人享有家庭的福樂,祝聖家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