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整合

期數
3646
刊登日期
2014.01.03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05 日

有沒有想過,若有天閣下一覺醒來,發覺昨天的那個你和現在的你已不盡相同,與所在的世界包括家人、族類和世道熱衷的一切該如何接榫,也毫不熱衷。天蒼蒼,野茫芒,你會孤身走我路⋯⋯這樣活,你敢嗎?

人生的變幻當然很少有這麼戲劇化。人告別昔日的我,通常是漸進的,但這不妨礙有時會電光火石般突變。聖保祿對基督徒由追捕到同情,就是個例子。人總在整合自家的經驗,對世事不斷重新作判斷和找出自家的定位。每當關鍵時刻,「我是誰」這問號一定逼著人回答。到這境地,這問號便一點也不空泛,落實到能身體力行的層次,必化成「這世道怎麼了」?「我該怎麼樣」?在這問號面前,有人龜縮,有人挺進,是龍是鳳立見,這就是人給自家最真確的造型。可惜,誰也看不到自己的尊容,要看都得照鏡子。為大多數人,「我」是好是歹,只有透過他人對自家的反應來感知。都說人言可畏,是因為眾口鑠金的群體,往往是最能剝奪或肯定每個「我」存在價值的「他者」。不少人活著的唯一樂趣,不過是讓周遭欽羡。若害怕被孤立被排擠,人云亦云,人有我有自是必然選擇。

嬰兒通常在十八個月後才可在鏡子中認出自己。也許,人的自我感覺要經過許多下意識經驗的積聚才會產生,其塑造過程便定然帶有許多非理性成分。每個人的經驗並不一定能和真相掛勾,往往受情緒渲染和難免以偏概全,若加上心結左右,便常把夢幻中的自己當成真實的自己。此外,人所接受的思維範式也常會把真相扭曲,如果把盤踞於主導地位的權勢話語系統稱為某世道的「大我」,治下的一個個「我」便是給不斷塑造的「小我」。「小我」的氣味不免受「大我」薰陶,「大我」若走火入魔,也必以無數「小我」的偏頗或心結為根基。為許多人,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只是個給人哄騙或自我哄騙的虛象。有道「我的欲望就是成為他人的欲望」,活在這狀態雖很可悲,人卻不易超越。

二戰時,許多在戰壕裡的年輕德國兵,常捧著苦讀的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或《路標》,不可謂沒理想沒理性,為何整合出一個甘當納粹砲灰的「我」?中西歷史中,每次大風潮背後無數人的心路歷程常令人掩卷。每個人都要回答「我是誰」,但敢於找到一面把自家照得通透的鏡子,知道自家的國不在此世,便不必以潮流或周遭人群的白眼或青睞為依歸。這是最起碼的一環,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