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我為何而生

期數
3647
刊登日期
2014.01.10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2 日

古老的「要理問答」第一條是:「你為甚麼生在世上?」「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天主教教理的開始,則是:「對天主的渴求」,更具體地表達我們生活在世上的意義。當耶穌展開祂的公開生活時,他從納匝肋走往加里肋亞,與那些悔改的罪人一起接受若翰的洗禮。祂充分地表達了祂生活在我們中間的意義!

若翰與主耶穌的對話是瑪竇福音所獨有的:「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瑪三14)由於若翰知道他是以水施洗,以宣講悔改,因而他更需要主耶穌以聖神及火所行的洗禮。作為主的前驅,若翰對於身份的逆轉感到不好受,那位比他更強的一位與罪人一起在約旦河內。但主耶穌卻回答:「你暫且容許罷!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瑪三15)「正義」在聖經中有雙重的意義:(一)基督徒在服從天主聖意下的正確倫理守則、(二)反映「天主的救恩計劃」。因此,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並非只是服從上主的聖意,更重要的是成全天主的救恩計劃。

如此,我們除了渡一個合乎基督徒價值的倫理生活外,還需在生活中辨別天主的聖意,與祂的救恩計劃合作。其實,天主對每人的召叫均是獨特的,祂並不要求每一個人都要渡獻身生活,但祂渴望每一位祂所愛的子女均能回應祂的慈愛。因此,我們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善盡責任,天主的創造工程便因我們的參與而趨向圓滿。

當耶穌受洗後,「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瑪三16),表示祂經傅油作為默西亞的使命。在舊約君王時期,當君王受傅時,天主聖神也會強烈地臨在他們身上:撒慕爾告訴撒烏耳當他受傅時,上主的神會突然降在他身上(參閱撒上十6)。同樣地,當未來尊貴的達味之子來臨時,天主的神亦會降臨到他身上(參閱依十一2,六一1)。同時,鴿子亦使我們聯想到諾厄時,洪水退後首先是經由鴿子核實,從而新的世界開始、新的創造也隨即開啟。「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瑪三17)這天上的聲音所說的愛子,便是上主所喜悅的所選者:「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依四二1),是「上主僕人」詩歌中的那位受苦的僕人(參考依四二至五三)。這位僕人將重整以色列並將救恩達致地極:「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們救恩達於地極」(依四九6)。

主耶穌為何要受洗?祂是無罪的,沒有甚麼原故須要做補贖!但祂願意戲劇性地表達祂與有罪的以色列民的團結,因此祂走進同一的河水中,與罪人連結在一起,承擔著一切人類的罪過,甚至接受十字架的苦刑。「祂讓自己與罪人們並列,祂已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教理536)如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永恆聖言降生成人的目的及意義,祂為愛我們,將自己完全交付,甚至犧牲,為使我們能因為祂的愛而得到生命的轉化而重生。

聖方濟在他的遺囑中,表達了他皈依時生命的轉化:「當我生活在罪惡中時,最厭惡見到癩病人;但主親自將我領到他們中間,而我就慈愛地照顧了他們。在離開他們的時候,以前對我好像是可憎惡的,此刻對我的心身都成了甘美的。不久我便離開了世俗。」(方濟遺囑1—3)聖方濟被召走進貧窮人中、被遺棄的人群中、絕望的病人中、弱小的人群中,以愛心及關懷使他們得到溫暖、得到生命的希望、得到皈依。我們領洗時,也表達了棄絕罪惡、皈依天主的決心。我們也受傅得到了使命,將福音的喜訊帶給未認識主耶穌的兄弟姊妹。這並非一份理性的認同,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具體見證,以我們的生活將福音價值活現出來,使我們的近人能體會這份愛德的甘美。因此,我們可透過愛德服務將主耶穌帶給有需要的兄弟姊妹、為受壓迫者、病弱者、被遺棄者、貧苦者帶來希望。「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上!」(若十八37)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