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徵祥逝世六十五周年

期數
3647
刊登日期
2014.01.10
作者
區華勝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2 日

生在吃飯時,院規規定一部份時間要守默靜,聆聽朗讀益智或勵志的書籍,其中有一本留給我印象很深,它的內容至今大概猶記得,那就是羅光著的《陸徵祥傳》。

陸是清末民初的外交官員,外語流輰,為人温和有禮,操守嚴謹,深得國際及國內同僚敬重。最初任翻譯員,後任荷、俄公使。在袁世凱就職大總統後,任外交總長,著手整理該部門的積弊,大力栽培合適的外交人才;期間,與日本談判有關喪權辱國的「廿一條款」,於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盡力把戕害減至最低程度﹔又曾率團參加巴黎和約,以拒簽與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款而出名。陸生於外教家庭,在任職俄國時,他的老師許文肅公曾對他說過:「你若想認識歐洲,就必須認識它的教會;你若想認識它的教會,就必須加入它最古老的修會。」這句話就好像一粒埋在地下的種子,到時果然結出了果實。奇怪的是,說這話的時候,許、陸二人都不是信徒。

許公因反對慈禧太后被殺。陸後來果真皈依了天主教,與一位比他大十一歲的比利時籍女士結婚,婚後無子女。一九二二年為了照顧療病的妻子,陸申請調任瑞士公使。妻子過世後,陸入了比利時布魯日(Bruges)的聖安德肋本篤會隱修院做修士,十七年後當了神父,最後被教宗比約十二擢升為Blandinien的名譽院長。陸安逝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享年七十八。今年正好是他逝世的六十五周年。

二O一三年秋季,因要追尋日耳曼偉大使徒聖波尼法斯的行踪,路經布魯日,就專程到該城城外的本篤會隱修院去住數天,俾能了解多點有關陸的事跡。某天下午,院方派來了丹尼爾神父來招待我們。丹神父七十來歲,年青時曾當過陸神父的輔祭,如今負責管理陸的遺物,並為它們編寫目錄。

丹神父領我們到一間房間去,房門正面上有「陸徵祥」三個字,門的側面掛著一塊寫著「中華聖母」的匾額。房裡面琳瑯滿目放著各式各樣東西,丹神父選了一些出來給我們講解,但他很坦白說,他自己不懂中文,需要一個通曉中文的人來整理。突然間,他霎有所思地雙手從桌下捧起一個木盒,裡面放著一塊白磚頭,其上用拉丁文刻著「出自比利時肯特(Ganda)聖伯多祿隱修院。六三零年。一九四六年。」他說:「這原是當年要交託給陸院長回中國創辦本篤會院的奠基石,如今有待另一人了。」遙望神州,當時我們的思想都很沉重。接著,丹神父領我們去參拜陸院長的墳墓及到聖物的貯存室去,觀賞他用過的兩個聖爵,其中一個該是他當官的同事們贈送的,但一時找不著,只找到了他的牧杖。隨後丹神父對我說,現在離吃晚飯還有一段時間,你可回到陸院長的房間去繼續參觀。

以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去查察一位名人一生的遺物,真不知從何下手,另外又怕攪亂了人家擺放東西的位置,於是決定不用手去觸動它們,卻把注意力集中到放在桌子上的一本中文書和一本訪客的簽名冊上。

書的名稱是《弱國外長陸徵祥》,獻給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二O一一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作者是胡心鼎、呂才、胡穎。不用說,本書所搜集的資料不論對我國近代教會史或社會史都是十分寳貴的。

在餘下的一點時間,我趕快翻看一下那本簽名冊。見有不少大陸和台灣的神父及學者簽了名、題了句,全都對陸表示敬佩及讚揚。我也把當下的感想寫下:

陸徵祥院長神父
既能出世又能入世,既能事天又能事人,
既能愛教又能愛國,既能尊師又能重道。
緬懷其一生,感念實難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