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服務處社區驗毒調查

期數
3647
刊登日期
2014.01.10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2 日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一項有關社區驗毒的調查顯示,若實行社區驗毒,會令吸毒者變得更隱蔽,調查指驗毒計劃反作用大,機構建議宜採取其他戒毒措施,包括支援吸╲戒毒者「身邊人」,讓他們協助吸毒者康復。

政府自二O一三年九月開始諮詢對「驗毒助康復計劃」的意見,自諮詢文件推出以來,不少團體已發表對於此計劃的意見,惟至今仍未見較有系統以吸╲戒毒者意見為主的調查。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認為,吸╲戒毒者對防治毒品措施的意見和他們對毒販的認識,實是有助政府及社會了解「驗毒助康復計劃」能否有效地達到此計劃的兩個主要目的:(甲)及早辨識吸毒者和(乙)鼓勵吸毒者及早戒毒。

故此,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由二O一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向其服務之吸╲戒毒者及邊緣青少年發出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驗毒助康復計劃」的意見,並成功收回一百零四份問卷。

「PS33」藥物濫用者輔導服務尖沙咀中心主任夏民光博士,就以上調查結果作出以下三方面的分析與建議。

(一)社區驗毒令吸毒者變得更隱蔽

近四成及超過五成吸╲戒毒者預計若實施「驗毒助康復計劃」,大部份吸毒者會「減少吸食份量」(三成九)和「吸食份量不變」(五成二),而在吸食毒品的方式上,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大部份吸毒者皆會「更小心吸食毒品」(七成三),包括「會選擇留在私人地方吸食毒品」(七成一)、「吸毒後,待清醒時才出街」(六成三)和「減少╲避免在公眾場所吸食」(五成八)。這表示吸毒者不會被動地被執法人員查問,相反,他們會改變自己的吸毒模式,用各種不同方法,巧妙地減少被執法人員辨識出來的可能。而且,被訪者亦預計實行這計劃會促使毒販改變其販毒營運模式,例如轉變運送毒品方式及形態,變得更小心、隱蔽;選擇客人亦會更小心,如做熟客,甚至有機會轉新興毒品以減少吸毒者被驗中的機會。

(二)社區驗毒反作用大 其他措施更有效

「驗毒助康復計劃」所宣稱的兩個主要目的是 「能及早識別吸毒者」及「能鼓勵吸毒者及早戒毒」,但它們在調查中的得分卻分別排列榜末兩位;相反,受訪者認為「驗毒助康復計劃」的最大實際效果(即最能夠做到)卻是「反令吸毒者更隱蔽、更難得到支援」,與「驗毒助康復計劃」所期望的重點效果存在著非常巨大的落差。

(三)支援「身邊人」幫助吸毒者康復最重要

調查亦發現最早知道吸毒者吸毒行為的是「母、父及兄弟姊妹」(四成四)、「要好朋友」(三成八)及「伴侶」(兩成二);而近五成受訪者(四成九)於慣性吸毒後半年內便被上述「身邊人」發現,但這些「身邊人」在首年內都衹是透過口頭的方式要求受訪者戒毒如「鼓勵」(四成七)、「指責」(三成五)及「更多溝通及關心」(兩成六);有兩成受訪者的「身邊人」對吸毒者更是「一切如常」(即「口頭」推動也欠奉),只有一成半的「身邊人」會「要求╲帶(吸毒者)去戒毒機構」及不足一成的「身邊人」會「要求╲帶(吸毒者)去見醫生,向親友求助」的「身邊人」比例亦極少(百分之二點九),可見「身邊人」很少透過「行動」去協助吸毒者戒毒。值得注意的是,有半成「身邊人」會與吸毒者「一起吸毒」。

夏民光博士指這顯示「身邊人」是能最早辨識吸毒者的組群,並非執法人員,而且這些「身邊人」的回應對吸毒者的康復往往起着關鍵性的作用,最大的問題反而是許多家人沒有足夠的知識╲技巧、資訊及資源去推動吸毒者戒毒。所以,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提供有關的訓練給家長,讓他們懂得如何求助和幫助吸毒的子女戒毒。

針對以上的調查,夏民光博士有以下建議:

  • 研究為何「身邊人」未能推動吸毒者接受戒毒服務,當中有何困境及需要;
  • 製作專為「身邊人」而設的宣傳,向他們提供有用而足夠的資訊,鼓勵他們求助;
  • 開設專門支援及訓練「身邊人」的服務;
  • 教育大眾怎樣「及早識辨吸毒行為」及「促進吸毒者接受戒毒服務」的基本概念及技巧;
  • 先推行以上四項專為「身邊人」而設的支援措施,觀察其效果,然後再考慮是否有需要推行社區驗毒計劃。

 

資料來源:基督教服務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