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神健康議會成立
精神病對社會的影響日深,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了二O二O年,抑鬱症將會成為全球第二位「殺手」,僅次於冠心病。所謂「殺手」,並非真的指抑鬱症會病發身亡,而是指病情對日常生活、工作及環球經濟等所造成的損害。
身處香港,精神病的影響亦日漸明顯,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香港人到公立精神科門診求診的個案近年亦有上升,這還未計算到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求診的數字。
有見及此,為推動精神健康政策的發展,一群志同道合、來自不同界別的持份者(來自醫護界、教育界、社福界、專業學會組織及精神病康復者自助組織等),於二O一二年成立了「香港精神健康議會」(下稱「議會」)。
議會召集人是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醫生。筆者早前特別訪問了陳醫生,邀請他談談成立議會的目的。
陳醫生於是次訪問中,提及精神健康服務的「三不」問題,包括:「不足」、「不均」及「不準」。
「不足是指服務的軟、硬件不足,若談精神科醫生與人口的比例,香港有二百多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來說,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對大約三萬以上的人口,比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一比一萬,美國一比八千及英國一比萬二等,實在有太遠的距離。其他精神科相關的專科服務,例如護士、職業治療師及社工等等,業界均表示有求過於供的情況。」
陳醫生續指,「不均」是指醫管局聯網化後各區的資源不均,不同地區的求診者所輪候看精神科門診的時間大有不同,有些地區只需輪候數月,有些地區則需輪候一年至年半。
至於「不準」,他說,所指的是目前投放的資源絕大部份置於治療上,未能針對「防病於未然」。
陳醫生指出,議會的成員來自不同界別人士,當中除有專業人士外,還有精神病康復者及家屬的代表,希望可以集思廣益,將民間的聲音集合起來向特區政府反映,期望有關主事部門能從精神健康相關的政策、資源調配、服務提供及銜接、人力資源培訓等多個範疇,作出更整全的協調以至長遠規劃。
「我們相信政府也著意改善本港精神健康的問題,否則近年來不會多番增加撥款於服務上;惟我們亦見到服務的『不到位』,現在不應再頭痛醫頭,而是應該從預防開始,整體地檢討及推行有關精神健康的政策。」
「議會」曾於二O一三年五月與平等機會委員會合辦「精神健康政策研討會」,當中除由不同界別人士共同探討有關精神健康政策的議題外,亦推出了「全民精神健康政策意見書」作公眾諮詢。
議會更計劃於二O一四年一月十一日舉辦一項「齊心協力.探索未來」精神健康政策研討會,特地邀請了澳洲精神健康委員會署理行政總裁 Ms Georgie Harman及精神健康政策權威學者Professor Alan Rosan來港,探討當地推動精神健康委員會的優勢與挑戰。
黃敏信 黃可欣撰文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供稿,議會網頁 www.hkmh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