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的故鄉尋找基督

期數
3647
刊登日期
2014.01.10
作者
黃强生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2 日

聖地:一個存在重大爭議的地方

因為耶穌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升天,全世界的基督徒都視耶路撒冷為聖地。二O一三年十月七日,我隨聖方濟堂為期十天的「信德年聖地朝聖」,與四十多位教友及本堂神父同行,飛抵特拉維夫後,再以陸路抵達耶穌的故鄉——耶路撒冷。

聯合國在一九四七年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一個猶太裔國家和一個阿拉伯裔國家,以色列於一九四八年宣布立國。隨著兩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已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市和約旦河西岸全部地區。一九八O年以色列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其後以╱巴訂立有關擴大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自治安排的協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於一九九六年成立,並宣布「東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現今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同處一城;其中一個引致重大爭議者是: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和伊斯蘭教(回教)三大宗教的聖地。

聖地朝聖:
在基督昔日生活的地方祈禱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來到以色列,除了看最重要的「聖墓大殿」及「聖誕大殿」外,在聖地還有無數的聖堂隨便俱是數百年或千多年的歷史文物。

我們十天行程是不能走訪全部的。地點主要包括耶路撒冷城、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城東的山崗,在此可眺望整個耶路撒冷城)、熙雍山(位於耶路撒冷城東南的山崗)、納匝肋(基督教譯拿撒勒)、艾殷卡陵、白冷(又譯伯利恆;位於巴勒斯坦自治區管治的範圍內)、加納等。

基督徒從各地千里而來,親身處於耶穌昔日生活的真實地方,讀聖言及祈禱,感受是特別貼心的。朝聖領隊╱聖地導賞員在真實的現場講解基督昔日生活事跡,對我們一群借生活忙碌為藉口而平日疏懶於閱經研道理的教友來說,無疑是一次很好的補課和溫習。

「苦路」:一條石鋪的市集窄巷

基督徒來到聖地一般都會舉行「拜苦路」的禮儀,在耶穌昔日背負十字架前往受死所走過的路段,親身體驗及追思耶穌昔日的苦難。這路段是由石頭鋪設的、狹窄的、繁鬧(兩旁盡是商販小鋪)的市集街巷,現今在白天所見,除了滿是熙來攘往的路人與遊客,還有不斷出現一隊一隊從外地前來的朝聖者,手持經書邊誦邊唱,沿街進行「拜苦路」的禮儀(有些隊伍還抬起向商販租用的大型木製十字架)。我們在這路段拜苦路,相信也不能夠完全代入耶穌當時的相同感覺(最低限度,耶穌當時走過此路段,步伐一定不是如此匆忙的)。然而,在此狹窄的石鋪街巷,兩旁商販叫賣的熱騰騰氣氛,與想像中耶穌背負十字架步過此路段(應說是被拖著「遊街示眾」)的昔日現場相比,或許其氣氛可能是有點相似的。

在不一樣的氣氛下「拜苦路」

不過,十月中,為了期望在那市集街巷進行拜苦路時可以不受白天那樣「熱騰騰」的氣氛所搔擾,我們的朝聖領隊選擇了清晨尚在黑天時進行。領隊以急步帶領下,在微弱街燈下的石鋪暗巷中急步走動並不容易,我們其中一位日前在同樣擠迫的聖墓大殿內已扭傷了腳腕的成員,及從旁照顧她的幾位教友,便因跟不上隊伍的步伐速度,在未抵達「苦路」的第一處,已掉失於多彎轉角的暗巷內。(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