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聖事:隱秘的偉大聖愛

期數
3648
刊登日期
2014.01.17
作者
施納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9 日

(十一)   在比較之下,「將聖體放在自己的舌頭上」當然比「讓另一位將聖體送上」的動作所能表達領受的概念為少。後者深刻地表達出小孩子在那位臨在麪餅裡,偉大的天主面前的態度。這動作同時說出一個真理:「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瑪十八3),我們大可以說:「除非你變成嬰兒一樣」,因為聖經說:「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着它⋯⋯嘗到了『主是何等的甘飴』」(伯前二2—3)。最終「屬靈性的純奶」就是基督自己,特別是在聖體作為食物的基督。嬰兒只用口攝取食物,而成年人卻用手將食物放進口中。以下的說話可應用在聖體上:「我的心靈,就像斷奶的幼兒」(詠一三一2)。事實上,耶穌沒有說:「除非你成為成年人⋯⋯」,而是說了相反的話。

(十二)  每當觸及最神聖的主耶穌的情況,這原則就生效:「凡你所能做的事,你定必勉力成全」(“Quantum potes, tantum aude”,取自聖多瑪斯所著讚歌Lauda Sion)。因此,內在暨外在的尊敬應當是最大程度,而不是最小的,這原則方才有效。雖然聖體只是塊細小的麪餅,但我們沒有理由在領聖體的時刻,以極為簡化省略式的敬拜動作來對待它。

全面返回跪下口領聖體:
牧民方面的理由

(一)  現行用手領受聖體的做法從來不是天主教教會所慣用的。因為古代教會所謂的手領聖體,與現行的做法在實質上有所不同。現行做法是由加爾文教徒所創,甚至不是路德會教徒的主意,因為直到今天路德會教徒還保存了傳統的禮節,跪下用口領聖體。

(二)  第一世紀的禮節如下:已祝聖的麪餅被送到右手的掌上,信徒作深鞠躬(類似今日拜占庭禮metanoia「皈依」的動作),然後直接用口取得聖體,不會用手指觸摸已祝聖的麪餅。在某方面而言,也算是口領聖體的方法,因為信徒不會用手指把聖體放入自己的口裡。此外,信徒仍可以用舌頭收集掉在手心的聖體碎屑,以致沒有碎屑會失掉。女士則在聖帕上領受聖體,這白色的布名叫 “dominicale”。

(三)  現今的禮節的做法,信徒不是用右手,而是用左手接過聖體,然後自己用手指將聖體放入口裏。這個做法被錯誤稱之為古時教會的一種禮節。這種方法其實是在十七世紀時由加爾文派所發明。從動作方面看來,這樣的禮節較似自己領取聖體,並好像一般拿取食物的方法一樣。

(四)    教宗保祿六世特准可以用手領聖體(參見關於手送聖體的方式“Memoriale Domini” 29.5.1969),但要求在整個教會仍保留傳統的方式:「這種(傳統)送聖體的方式必定要保留,與整個教會現時的狀況尤關」。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的文憲中,聖座強烈地勸諭主教、神父和信徒殷勤地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並一再肯定傳統領聖體的方式(參見同上)。天主的僕人教宗保祿六世自一九六五年已在梵二《信德的奧蹟》通諭聲明,因應初期教會的習俗,不應改變領聖體的禮節:「並且我們也不可忘記,古時教友們,在教難中,或在曠野度隱修生活時,他們習慣每天領聖體,只是因為沒有神父或執事給他們送聖體,他們才親手自己領聖體。

我們提到這件史實,完全沒有企圖要改變教會隨著的世紀以來以法規制定關於保存與領聖體的方式,而只是提醒大家:教會始終保存著同一的信德,這實在值得使我們高興」(62-63)。再早些年前,天主的僕人教宗庇護十二世以同一的意思上警告不應改變當時恭敬聖體的禮節:「任何有理性的天主教徒也不能廢除教會現有的法制,把它還原到最早源於聖教法典的規定。明顯地,任何熱中禮儀事宜的信徒都不會返回到古代所用的禮節,放棄上智因應情況的改變而引入的新格式,因為這是不智和錯誤的做法。這種不當的做法就是復興誇張和沒有意義的古代主義」(《天主的中保》通諭,63-64)。(待續)

 

• 系列之四
特倫多禮儀團體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