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

期數
3648
刊登日期
2014.01.17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1 月 19 日

二O一一年人口普查顯示,十五歲以下及十五歲或以上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少數族裔學生,分別佔本港全日制學生的4.9%及1.9%。在四萬多位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少數族裔學生中,62%就讀小學或學前教育,32%就讀中學及6%就讀專上教育。少數族裔與全港人口在六至十六歲的就學率接近,但在十七至十八歲及十九至廿四歲組群的就學比率卻分別少於全港人口就學比率10%及12%。即使在大專院校就學率增加的情況下,少數族裔學生升讀大專的比例卻持續偏低。

現時一般學校的中文課程對象是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少數族裔要與中文為母語的學生修讀同一個中文課程,投考同一個評核試,實在不切實際。根據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同工觀察所得,大部份自幼在港接受教育的非華語學生都未能學好中文。現時的中文課程、師資及評估機制,都不能針對需要去提升他們學習中文的效果。如非華語學生就讀於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其他科目的成績也會因為中文程度低而被拖垮。因此,透過大學聯招升讀大學的非華語學生數目甚少。

至於較多少數族裔就讀的指定學校,其中文課程只為應付「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GCSE中文課程的程度偏低,差不多等同小學二至三年級的程度,並未能裝備學生應付升學及就業所需的中文程度。同時,指定學校內大部分是非華語學生,缺乏學習中文的語言環境,又有學校把本地生及少數族裔學生分隔,這些境況都不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

要協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筆者認為設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育政策,實在是刻不容緩。建議由教育局、大專院校及學校代表等成立課程發展中心,負責編寫課程指引及提供教材、制定「標準化」學與教的成效指標,並為少數族裔學生制定中文課程的學習階梯,鼓勵學生按中文能力報考不同級別的公開試。同時,建立富認受性的評審機制及評估階梯,讓新來港的少數族裔人士,可按程度學習及考核,以便他們融入社會。

在教師專業支援方面,學校除了聘請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加強學校與家長及學生之間的溝通外,亦可透過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舉辦「文化敏感度訓練」,讓更多教職員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特質及生活習慣。

當局須增撥資源

教育局自二O一三至一四學年起將為取錄十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提供三十萬至六十萬元的津貼,以便學校為其非華語學生提供校本特設支援服務,包括增加教學人員,為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進行分組教學,以及增添教學材料。

筆者期望教育局能積極規管學校運用撥款的情況,定期評估有關津貼及支援模式對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的成效。


•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