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回應施政報告
(本報訊)多個民間團體回應行政長官梁振英一月十五日施政報告的教育部份時,指出當中雖然具備扶助基層和弱勢學童的措施,但力度不足,呼籲政府做好長遠規劃。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一月十六日發表新聞稿,指出施政報告提供新的教育措施,惟欠缺規劃,教協建議當局妥善規劃幼稚園及中小學的學位,並從速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現階段則應增加對全日制幼稚園的資助。教協強調教育需要扶助弱勢學生,但同時亦要有承擔充足的教育藍圖,並要穩定常額教師的人手。
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
特殊及融合教育方面,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會為智障、肢體傷殘等兒童的學校提供額外教師助理;逐步下調群育學校至每班十二人;增加特殊學校宿舍人手;融合學校可按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每年獲一萬三千元或二萬六千元津貼。教協指出上述措施都不是按班數計算,會影響人手穩定,令學校只能以合約聘請員工,容易流失資深教師,而且上述措施也未觸及教師培訓。
至於當局會在中小學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特別設計教材和評估工具,教協關注課程是否獲認受,以及將來公開試的安排。
談到基層兒童的需要,「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一月十五日歡迎施報政告支援基層學生學習的措施,同時呼籲政府推動第二重社會保障安全網,以及盡早交代扶貧目標和藍圖。
探討低收入家庭津貼
施政報告表示由二O一四╱一五學年起,政府會將三個支援學習的關愛基金項目納入恆常資助內,「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認為當局只是重複舊有措施,也只側重兒童和就業方面。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一月十五日指施政報告沒有從兒童角度考慮,也未有評估對兒童的影響。該會認為,香港離婚率及單親家庭數目持續攀升,然而施政報告的「低收入家庭津貼」限制了每個家庭必須最少有一人在職,才有資格申領,沒有提及對單親家庭的特別安排。
另一方面,香港小童群益會認同施政報告多項政策措施,並提出改善建議。扶貧方面,該會建議「低收入家庭津貼」的受助青年應擴展至在學大專生,至於「兒童及青年額外津貼金額」,可考慮兒童及青年之不同發展階段釐定不同金額水平;當局亦應改善綜援安排。
扶弱方面,小童群益會呼籲有關當局、學校與非政府機構加強「種族共融」社區教育工作,促進本地人與少數族裔相互理解和尊重;至於幫助殘疾人士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應根本地增加學前康復訓練名額。
培育下一代方面,該會建議政府檢討「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對貧窮家庭的資助安排,加強對貧窮家庭的支援,以期發揮專上教育促進「脫貧」的社會流動效果。(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