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單向與多維
人常陷入糾結。誰都希望所學的,所行的有如北方話說的那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不會惹來半點質疑,成果還亮麗可喜。但世事總是多元的,客觀世界本來只有一個,真理也只有一個,可惜每個人理解的常只是一己腦袋裡的「真」,難免各花入各眼,你不可能不容許別人持不同見解。何況自有意識起,人們便把世事分割成不同的範疇,用一個個概念去指涉的某物某事的某個方面的性質。知識愈長進,這些概念間的因因果果,組合起來的門類即學科也愈分愈細。學界都說隔行如隔山,但其實,同一個問題常牽扯到不同的學問範疇,一跨學科,說得好聽是通識力強,說得難聽是越俎代庖。但分科分系本來只是從不同層面去對同一些客觀事物做研究,例如婚姻,就個人取態是心理學話題,該如何是好則屬倫理學或道德系譜學話題;就人際關係聯結說是社會學問題,就來龍去脈說是文化人類學問題,若深究下去,還可能要有更多其他學問。而這些學問的背後,還有一個思想框架,即哲學和信仰問題⋯⋯你要把問號理清,籐連瓜瓜連籐,可能窮一輩子的精力都不得要領。常聽做學問的朋友訴苦:一爬進書堆裡就很難善罷甘休,問題愈鑽愈深,就愈不敢下筆寫些甚麼。
老式的邏輯思維常很單向而未必顧及多維,這也易使我們錯覺,能成為學問的,都該體例清晰,明明白白。這要求當然是起碼的,但任何學問都只在猜測,若要等絕對胸有成竹才下筆,誰也寫不出甚麼來。亞里士多德主張寫書定要按嚴格的邏輯思維行進,但他的書大多免不了信口開河。為甚麼?因為誰也不能這樣想事。即使勉為其難,也未必好。少年時讀過一套蘇聯社會科學院編寫的經濟學教程,序言說,全書的每個字都經邏輯學家校訂過,當時覺得神乎其技,長大才知,單向推導的形式邏輯其實最易指鹿為馬。而近代認知研究讓我們知道,人的腦袋對新攝入的刺激的反應不是點對點,而是全面開花,反響是多元的。我猜,人只要心中冒出一個問號,這輩子讀過的書,都會共時性地被勾劃出來,連帶積下來心頭的快與不快,都在心緒底層醞釀自家的取態。人是否智慧,全在這漫無邊際的聯想有多闊多深,和是否有能力把未必那麼容易理清的洞見言說。
有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涉獵廣能克服片面性,但得其要領則不易。能否從迷惘裡爬出來,便有一個自家定位和排序的問題,得待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