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我看見了天主的救恩

期數
3650
刊登日期
2014.01.3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02 日

今天獻主節紀念瑪利亞及若瑟在聖殿按梅瑟的法律為耶穌取潔、將祂奉獻給天父。我們體會到瑪利亞及若瑟一如其他父母一樣,希望將最好的一份給與新生的嬰孩,但西默盎遇見他們後為嬰孩所作的祝福,卻使他們反覆思索,「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路二33)。

西默盎的祝福包含著一份複雜的情緒:一方面充滿喜樂及希望,但另一方面卻感到痛苦及婉惜。這份喜樂及希望是因為主耶穌確實是人類的光明:「因為我親眼看見了祢的救援⋯⋯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的榮耀」(路二30, 32),同時為一部份人這份許諾亦已實現了。至於西默盎為何感受到痛苦及婉惜,這是隱藏在整個路加記載,充滿喜樂的降生記述中的一種苦澀的味道:「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路一54)、「他向我們的祖先施行仁慈,記憶起他自己的神聖盟約⋯⋯恩賜我們從敵人手中被救出以後,無恐無懼⋯⋯」(路一72,74)。這種心情在瑪利亞與匝加利亞讚頌天主時,亦有同樣的心情。西默盎好像預示了人對主耶穌的拒絕,因而使祂備受挑戰。

雖然「救恩」是與默西亞的王國連上關係,且要求人脫免罪過:「為使他的百姓認識救恩,以獲得罪惡的寬宥」(參路一77)。但西默盎對天主的救恩卻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他認為「救恩」是為全人類。眾人分享了天主的「救恩」,便能得享「平安」(路一79;二14,29)。同時,伯多祿在他宣講復活主的信仰時,亦表達了「主耶穌基督,原是萬民的主,宣講了和平的喜訊」(宗十36)。

面對今日的世界,我們很難想像真正的「和平」!試想想:世界上多處地方仍發生動亂、紛爭、軍備競賽仍然不斷展開、人的基本權利受到挑戰、糧食的分配不公、就業問題、家庭和諧亦受到挑戰…。我們面對這一切好像沒有希望!沒有能力能改變這樣的世界!但是,主耶穌的降生正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祂的愛仍繼續存在於我們內,只要我們相信愛,世界便能改變。因為在這紛亂的世界中,仍有不少人願意犧牲、不求回報地服務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因為他們仍相信人間有愛、天地有情。

這份經驗很配合西默盎所指出的「普世性救恩」,雖然他已年老,他未能看到救恩的完成,但他的信德使他相信這位嬰孩耶穌必能使萬民獲得光明(參路二32)。在新約中很少引述「看見天主的救援」,但在舊約中卻經常出現,特別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天主親口說的」(依四十5),這可說是「看見天主的救援」的根據,但在同一的先知書中亦有描述人不能經驗到天主的救援(依六9—10)。這份許諾與現實的張力,實在也出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究其原因,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選擇。若然,我們的選擇全部都是趨向天主的,那麼我們必然「看見天主的救援」。可惜,我們經常生活在面向天主及背向天主的矛盾中,所以這個理想仍未能完全實現。

西默盎向瑪利亞指出主耶穌將成為反對的對象:「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二34—35),主耶穌挑戰當時猶太人的當權者的既有利益,祂要求人重新反思生命的存在,因而最終被拒絕,而要面對死亡。主耶穌對我們的許諾是永不收回的,祂的愛是永恆不變的。因此,祂雖然面對生命的危機,但祂仍愛到底。祂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西默盎所預言的:「祂作為啟示異邦的光明」(路二32),而我們亦看見了天主的救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