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芳濟各書院教師及職工
(本報訊)任教座落粉嶺的聖芳濟各書院的八名教職員,上月獲頒長期服務獎,其中李釗賢(三十年)、鄧明輝(二十年)和工友黃秀珍(二十年)本月接受訪問,分享新舊校的轉變,以至學校對跨境生所作出的支援及福傳。
一九七七年創校的聖芳濟各書院,原本位於石硤尾,直至一九九三年遷入粉嶺,主要收錄北區學生。石硤尾舊校於同年只開設中二至中七級,逐年順序遞減班級至學校結束。
李釗賢:願學生待人以誠
李釗賢七八年加入該校任教師,九五年與家人移民加拿大,九九年回流香港並重拾教鞭,不經不覺已在該校任教三十年,經歷過新舊校的變更。
李釗賢說開始遷入粉嶺校舍時,第一批與他從石硤尾轉到新校的學生不足十人,師生均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及社區文化。
李釗賢談及昔日學生較尊師重道,而粉嶺區的一些家庭也需要較多支援,好些學生遇有家庭問題而出現不同的學習困難。
新界北區一直有深港學生跨境上學的情況,不少香港出生但居於深圳的學童已到升中年齡,入讀聖芳濟各書院的跨境生亦隨之增加。
任教初中班綜合科學的李釗賢指出,雖然跨境學生清晨五時便要起床上學,即使舟車勞動,他們當中仍有不少為趕上學習進度而表現勤奮和主動學習,成績亦相對理想。
對於本地學生與跨境生之間的相處,他認為彼此融合至為重要,「間中或會看到跨境生聚在一起講普通話,但一般而言港深兩地學生沒有明顯的差別。」
令李釗賢感受較深的是在學校畢業禮中重遇舊生,當中有法官、醫生、大學講師等專業人士,「舊生回校分享時與我相認,才記得原來我曾教過他們,得悉他們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自己也感到安慰。」
完成今個學年之後,李釗賢便正式退休,他期望學生在學術成績以外,更要學懂「待人以誠」的處世態度,「不論讀書成績是否理想,也要誠實,待人以誠肯定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鄧明輝:期望學生接受信仰
信徒鄧明輝屬於粉嶺校舍落成後的首批新教師,自大學畢業並完成教育文憑後,他便全心以任教天主教學校為目標,一幌眼他在聖芳濟各書院任教至今滿二十年。
鄧明輝說學校一向不多教徒學生,可是近年更下降至只有數名,但該校卻有不少教徒教師,他認為應好好把握向學生福傳的機會。
鄧明輝是天主教宗教科發展組主任,負責召集牧民工作者及公教教師,共同商討校內福傳的方向,「儘管公教學生人數少,也期望學生在六年的校園裡能感受信仰氣圍,潛移默化地向他們灌輸教會的價值觀。」他表示,好些舊生向他表示縱會遇到生活難題,自然會想起中學時每天在校所念經文,並會誦念一遍,以期在困難時尋求心靈上的安慰;亦有不少舊生離校後選擇到堂區慕道,「福傳的成果是我們難以預料的。」
他察覺到,不論是跨境生或新來港人士,因自幼少接觸天主教,起初會對信仰感疑惑,「然而,學生在校內逐漸受宗教薰陶,自然會消除誤解,甚至對天主教產生好感而接受信仰。」
為此,該校近年設立了「青年牧民中心」,讓學生在小息、午飯或下課後相聚及玩樂,藉此與學校牧民工作者接觸;此外,每月設天主教同學會午餐聚會,邀請公教同學會學生及公教教師一起午膳及交流信仰。
黃秀珍:最愛方濟各的祈禱
黃秀珍亦是首批新校員工,主要負責清潔校舍,平日亦時有機會與學生及家長接觸,她說在這裡工作很愉快,「我是教友,能夠在天主教學校工作感到幸運。」
學校舉行早會祈禱時,她會一邊打掃校園、一邊在心中祈禱。每當學校畢業禮或主保瞻禮學生詠唱《方濟各的祈禱》時,她會細味歌詞,她明白這祈禱是鼓勵她「盡力做好本份」。
黃秀珍的兩名子女是該校舊生,現已各自組織家庭,身兼學校員工及家長的身份,她最欣賞教師的教學熱誠,同時教導學生做人處事之道,「我很放心讓教師教導我的子女,成為一個品性純真,沒有機心的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