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也說年俗
中國人都重視過年,也大多遵從俗例。習俗是個大染缸,人人泡浸其間,儀軌及底層觀念便無孔不入地印進思緒,既可庸俗化成芸芸眾生種種令人不敢恭維的德性,也可孕育出歷代高人志士無數,它本身是中性的。
「七」在許多民族的古文化中都是個聖數,我們古時也有個七天的創世說。但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創世者是誰?故紙堆語焉不詳,於是這中式《創世紀》便成了沒主角的故事。我們只知道這不存在的存在者在正月初一造人,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因而年初七便是「人日」。這乍看隨意編造的故事,排序其實對應的是東、南、西、北、下、上、中,即世界的三維座標,也指涉春、夏、秋、冬、地、天、人的時序感和空間感。為甚麼要在一年之始要把這序列推演一次?是為回答「我是誰」這老大難,卻又不可迴避的問題:人既曉得世界分四維,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日出東方,一天由此起,引伸便是生命萌發,那是春天的特色,於是東和春兩個概念便聯成一氣。而日出雞鳴,又可引發另一種聯想。漢前繪畫把日神畫成三足鳥,殷人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自家是太陽神的子裔,這一系列聯想造就了我們古時特有的一套神話哲學,雞也成了一元之始的象徵,年初一便成了雞日。為何年初二是狗日?南方炎熱,對應的是夏天,拿狗來說事,是因為在中原人看來,南蠻大多是拜狗族。而狗在古時是重要肉食,人們也認定狗肉熱毒。於是把狗捧上這熛怒神位,便順理成章。而以西對秋,北對冬,一個對應羊,另一個對應豬,也同樣因為活躍在西邊的羌族拜羊,北方部族拜豬。出土文物中,華北的紅山文化不是以豬首龍稱著嗎?至於初五初六,牛食於地,地祗(如饕餮)便多牛首人身,馬卻是奔騰於天鄉的神物,這觀念不但常見於漢前圖案,還給《易經》肯定下來。而牛和馬的馴養較遲,較早出現的「四維」方位系統中自然沒份,到有「六合」認知時,便有「六畜」對應,牛和馬這時派上了靈異用場。由是初七為人日便很易理解:自古有道天、地、人是三才,中央者人。瞧,這創世說其實是一個頗周全的思想框架,概括的是人對世界的認知及給自家的存在定位。
人之所以是人,是有自我意識。年俗是原始祭儀沉積下來的世俗化行為。本是以當時的認知,人對世事的總體和自家存在意義的確認和宣講。多懂點來龍去脈,對理解我們自己,便多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