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垃圾如何徵費?
(本報特稿)「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垃圾按量收費一事進行諮詢,期望藉此減少都市垃圾,有環保團體支持落實家居垃圾「按戶隨袋收費」,反對「按幢收費模式」;但亦有團體從社會政策出發,質疑收費是否合理。
香港地球之友、綠領行動、長春社、綠色力量、綠田園基金、綠色和平及環保觸覺共七個環保團體聯署,表示支持落實家居垃圾按戶隨袋收費。
團體代表一月二十日會見記者時,帶同劃上剔號、代表按戶收費的專用垃圾袋,及劃上交叉、代表按幢收費的住宅大廈照片,向負責垃圾按量收費諮詢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表達訴求。
聯署團體的新聞稿指出,「按戶收費」能將減廢誘因直接傳遞給市民,達致最大減廢效果,並符合污者自付的公平原則;相反,按幢收費無異於「食大鑊飯」,市民無論丟幾多垃圾,平均攤分費用後都是繳交相同金額,既不公平,令他們失去減廢動機。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說:「我們剛完成一個月的按戶隨袋收費試驗計劃,成功減少多達三成的垃圾,而居民亦甚少違規,政府和各界不應低估香港人的公民素質。」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楊凱珊說:「雖然社會有意見認為按幢收費較按戶收費容易執行,但如果為了行政便利而採取無助減廢兼不公平的方案,是本末倒置。」
新聞稿指出,團體認為政府必須盡快立法落實垃圾按戶隨袋收費,並在正式實施前廣推試驗計劃,測試收費流程累積經驗。此外,政府亦必須回應社會的訴求,改善回收配套,以配合收費政策。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減廢——收費.點計?」都市固體廢物收費進行諮詢文件。
基督徒學生運動質疑收費原則
然而,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則從原則上質疑「以收費推動」減少垃圾的理念。
該團體一月二十三日的文件指出垃圾徵費約每月數十元,對中產人士無阻嚇力,卻增加了基層市民的負擔,政策就是懲罰窮人。
團體亦質疑垃圾徵費有多「環保」,它質疑垃圾回收後如何處理,「究竟香港的回收業能否承受全港垃圾的回收?近年,香港的農業不斷地被扼殺⋯⋯廚餘又有多少真正用來作堆肥之用?如果以上的問題不能完善處理,垃圾分類和徵費,不是反而用更多膠袋、更不環保嗎?希望相關部門要能明確地交代回收後的處理。」
分類回收處理問題外,團體擔心大廈會安裝更多閉路電視作監察之用。
團體更提出回收垃圾一事上「責任的不平衡」:向消費者(民居)徵費,卻對有份產生垃圾的企業毫無要求,把責任推向個體,而漠視垃圾產生的結構因素,是責任上的不平衡,政府亦推卸自己管制企業的責任。
基督徒學生運動要求政府就此課題到社區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諮詢,務求令全港市民和企業均認識到減廢的重要,並平等參與討論可持續的減廢方案;切勿推行相關監控措施,如安裝閉路電視,和設立人員檢控違規市民等,免增警民衝突,侵犯人權;制定企業減廢責任,實現真正不傷害環境的長遠政策。
上述減廢諮詢已於一月二十四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