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天主教中學同工獲嘉許
(本報訊)石籬天主教中學九位校長、教師及職員,去年底分別獲頒三十及二十年長期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工作崗位陪伴學生成長,承傳該校校訓「謙遜和平」的精神。
該校校長陳惠瑩、三位教職員曾志堅、利玉華以及伍健明(三十年長期服務獎),與任職書記的錢香萍(二十年長期服務獎)一起與本報分享校園生活及學校發展。
座落於葵涌的石籬天主教中學於一九九一年創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伍健明、曾志堅及利玉華均於九三年入職,在該校服務三十年。
三位教師與五任校長共事,亦見證了葵涌區由臨時房屋發展至現時的大型公共屋邨。早年校園附近有村民務農為生,學生多為清貧子弟,三人均表示,教師要同時負起教育及培育學生品格的使命。
任教地理科的曾志堅說:「三十年前,這裡位處偏僻,由荃灣到學校要一小時路程,學校旁邊已是農田,上地理課時,學生走過學校對面便可以作戶外考察。」此外,該校亦鄰近城門水塘,從學校步行而至約十五分鐘,至今他仍會帶領學生到水塘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
校訓「謙遜和平」
該校的校訓是「謙遜和平」,身兼訓導主任二十多年的曾志堅表示,處分學生違反校規後,最重要是讓他們明白錯在哪裡,「從反省過程中了解個人不足,培養學生懷謙遜的態度,才能勇於改過」。
近年該校銳意推動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曾志堅認為這是展現「和平」精神的好機會,學生亦有明顯好的轉變,例如帶他們探訪清貧長者,他說:「學生經過實地體驗後,部份人會主動關懷社區及鄰人,並且學懂為個人規劃未來。」
同是服務該校三十年的教師利玉華指出,近年學校的運動成績理想,特別是手球項目上,學生在本港學界獲獎無數,以至海外比賽也取得佳績。
利玉華說,校方一直鼓勵學生作多方面發展,部份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在發掘了運動潛能之後,因自信心增加而更有興趣學習,「曾有學生因家庭問題而無心向學,中三加入手球隊後,學業成績亦見改善,最後更考入大學。」
至於任教經濟及通識科的伍健明,他表示初入職時是教授綜合人文科,當時他帶領初中生到太平山觀賞維港兩岸時,逾半人表示從未到過。他說,當年的學生只圍繞在荃灣、葵青區內生活,教師成為他們生活上的指導者。
他教過的舊生中,不少亦送子女入讀母校,伍健明形容「舊生成為家長,我教導他們子女,感覺有如大家庭。」
另一位獲頒二十年長期服務獎的,是該校書記錢香萍。她負責管理校工,以及協助教師印製課堂資料。她說,昔日是手動的油印印刷,發展至現時印刷技術數碼化,科技進步令工作更有效率。此外,她有時還會化身成學生的「褓姆」,「有學生的衣服損壞,需要提供針線,遇有學生身體不適,便為他探熱等。」
她經常在小息、午膳、放學等時段,看到不少學生在走廊上向教師問功課。「這現象存在多年,老師很樂意解答學生的問題,教師專心教導,學生亦虛心受教。」回顧二十年,錢香萍很喜歡這份校園工作,認為學校有如是她另一個家。
學校著重全人發展
校長陳惠瑩在教區學校服務三十年,近五年轉到石籬天主教中學擔任校長。她認為令學生平衡發展是天主教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因應學生的需要及能力,並以不同的方式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OO五年起,該校參與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有心計劃」,鼓勵學生參與義工服務,每年學生的服務時數逾三萬小時。校方安排學生到醫院、安老院探訪、並參與賣旗籌款等活動,並分為初中及高中組別,讓學生自行學習策劃及統籌不同類型的活動。
陳校長指出,以助人的方式投入服務能有效建立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義工服務可給予學生全人發展,從服務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履行責任。」
自一九八八年起,學校積極發展音樂,由中一起推出「一人一體藝」,學生可自由選擇歌詠團、小提琴、大提琴等學習班,目前已有三十二個中西樂器班。陳惠瑩期望學生在中學的六年間能發揮所長,為將來作好準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