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奧秘

期數
3652
刊登日期
2014.02.1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2 月 16 日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哲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也是作曲家,生前與許多音樂大師過從甚密。他在而立之年便想寫一本書,探索貝多芬音樂背後的哲學,做了一輩子劄記,卻至死無緣下筆。這也難怪,人可以對某些東西心領神會,卻不知從何說起;有些發見淺談尚可,深究則誰也弄不懂說不清,也是常事。因為劄記寫來只給自己看,便留下許多讀來費解,卻又發人深省的箴言。如開篇的話便足以令人沉思良久:「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這在音樂家與外行人皆然。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對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待我們回答。」

音樂不錯可傳情達意,也常令受眾有所感悟,這方面它有點像文學。但文學本來就涉及人最深層的心靈經驗,鑽下去是個無底洞,最內在的東西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音樂傳達的手段是旋律,常與具象無涉,就更不可言說。若強作解人,不過是用自家的腦袋去把握別人連自家也說不清的心緒,用意識把握無意識,用語言把握音符背後的意象,必始終有若猜謎。猜錯的機會既多,不知所云或捉錯用神則是常事。沒有人是作曲家肚裡的蟲,他到底在音樂裡想說甚麼,怕連自家也有口難言,若九泉有知,極可能只好「帶著傷心的眼神」等待也許至今還未出現過的知音。而音樂之所以好聽,說到底是因為音與音之間的聲頻在作複雜異常的排列組合,有韻率地行進,內裡其實是一種數學關係。而音樂的美妙,如數學的奧妙一樣,有一種和諧,我們雖至今弄不清它是怎麼來的,但每天都在面對它,這和諧也貫穿在我們對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中。是以自古就有人說,音樂和數學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它關乎宇宙的奧秘。近代理性主義愛奢言世事都可解可說,其實,若查根問柢,許多我們天天都在面對的東西背後都未必那麼明晰可知。

巴赫有個學生,把他網羅進一個把音樂和詩學當作科學來研究的學會,《賦格的藝術》就是他提供給這學會的「報告」。這組曲博大精深,有如嚴整的邏輯推理,研究了一個個音樂動機無數美妙發展的可能性,但著眼的卻是把心神如何安放在這些音符的組合遊戲之中。這令人想起他那首被後學稱為小提琴舊約聖經的《恰空》,有說箇中的六十四個變奏有如約伯對天發問,是他與上主的六十四個對答。誰也說不清箇中說了甚麼,若你心有靈犀,自能感悟到一點甚麼,但畢竟只是閣下的感悟,至於巴赫怎麼認為對不,則永遠是個謎。音樂就是如此這般的奇妙東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