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心靈教育活動

刊登日期
2014.02.21

(本報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透過農耕體驗讓學生經歷心靈成長,從而學習去愛護大自然,並認識本土農業與公平貿易。

該校宗教小組與環境及學生健康小組推出六課「農業實踐——與可持續生活模式」體驗學習計劃,二十位中二級學生剛於二月十一日完成培育。協作單位包括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鄉土學社及上水華山村。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助理校長安中玉二月五日對本報說,他們讓學生從耕種的勞動中感受心靈上的轉變。他說坊間的心靈教育項目多為靜態活動,然而「汗水與勞動也能讓青年在心靈上成長」。

安中玉說,學生種植了玉米和生菜等植物,他們計劃在校園分享農耕收成及當中成長。「起初我們擔心學生不肯勞動⋯⋯在田裡,學生樂於親手堆肥及翻泥,不擔心弄污身子,大地的靈修就從這刻開始。」他說。

這位宗教科教師指出,青年透過耕作可重新檢視自己與土地的關係:「一般學生未必重視食材,大地的靈修卻提醒他們,原來土地離他們的生活並不遙遠,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食物從何及因何而來。」

學生親身到上水農田學習播種、除草、製作肥料及施肥,在青年全職農夫帶領下體驗有機耕種,並藉著彼此分享及寫作「心靈札記」反思當中付出;在知識上認識可持續發展農業,情意上則轉化為愛護大自然的情操。

中大與彩天首次合作推出以農耕為體驗的心靈教育,中大心靈教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蕭永豪二月五日對本報說,學生認識農作物的生產故事之餘,亦能學會感恩,本著感恩懷著謙遜用心飲食。

蕭永豪稱,農耕勞動讓青年在心靈上不斷覺醒:「這能培養感激之情,我們希望讓青年得悉生產背後的辛勞後,學習不去浪費食物。農業關係到整個社區,青年能從中了解社區每一份子與農夫的合作關係。」他期望青年覺察自己不單純是消費者,能欣賞食物生產的奇妙過程,「驚訝於天主的創造與各種生命,明白土地不只為人生活,也是與動植物共同生活,須互相尊重」。

他鼓勵青年愛護田裡所有生命,從飲食開始改變生活模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談到心靈教育方法,他說當中亦借助依納爵靈修幫助學生自省。

蕭永豪說,農業亦幫助學生認識公平貿易,「但不是崇尚國際品牌,而是支持本地農業」。他說本地的有機農業具備社區關懷,在社區收集廚餘作肥料,收成後也跟他們分享農作物。

學生:更珍惜食物與大自然

天主教徒學生龔兆麒對本報說,農耕幫助他認識大自然,以及享受清新的郊外環境:「想不到香港仍有這麼美麗的土地,這提醒我要更珍惜土地。」

他說每個人應珍惜食物,廚餘亦不要浪費:「農夫告訴我們,原來植物和魚的內臟可以用作堆肥。」

「信仰鼓勵我們去反省自己與大自的關係,在大自然裡默想。」他說基督信仰與大自然關係密切,而香港社會應保護農地,讓青年體驗農耕。

另一位參加學生黃聖禧表示活動令他更珍惜本地的自然環境。他說郊外空氣清新,不像城市多廢氣,這美景提醒人們要愛護大自然並負起保育責任:「學生可從少用紙張,減少浪費樹木做起。」

他說會更愛惜蔬菜,因下田後知道它們得來不易:「本地菜可口鮮甜,我很喜歡,有機耕種更不會使用化肥。」(鄧)
 

農耕與生命

這項心靈教育計劃的六節課堂讓學生了解食物生產背後的故事,並透過農耕經驗學習反思固有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並能轉化具體行動,成為具備心靈素質的社會公民:

課堂一:可持續發展與有機耕種
—— 認識有機農業的健康、關愛、公平,以及可持續的生態發展等原則。
—— 透過五官體驗大自然,進入安靜與專注。

課堂二: 廚餘與堆肥 
—— 認識廚餘與農業的關係。
—— 學習如何利用廚餘堆肥。

課堂三 :有機耕種與社區 
—— 介紹廚餘與社區的連繫
—— 認識保護土壤和可持續糧食系統的重要

課堂四:農業(有機耕種)的價值
—— 認識有機耕種在生態、生理、經濟,以及社區上的意義。

課堂五:認識農夫的心路歷程 
——反思消費與簡樸生活,融入靈修反省。
——透過習作反思農業、社區及公平貿易之間的關係。

課堂六:自煮/用心飲食(mindful eating)
——烹煮品嚐產作物。
——學習感恩、交托、祝福。



  • 資料取自: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彩虹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