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刀下良師
十多年前,當我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讀書時,第一個接觸的科目,就是解剖學,目的是深入掌握人體的所有器官結構,課程超過一年,研習的內容數之不盡,令每名醫學生驚嘆人體構造之複雜性。因為它的複雜性,純粹課本的學習,是不能令學生徹底掌握內容的,所以在第一年的課程中,每個星期都有機會在實驗室進行解剖練習,以及到標本室裡看著人體標本溫習。
解剖實習的第一課和最後一課,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上第一課時的心情是戰戰兢兢的,畢竟是我人生有史以來第一次接觸遺體,但記憶中那時我是沒有絲毫恐懼的,一年多的實習,七八名醫學生一組,被分派一具遺體,在教授們從旁指導下,進行解剖實習。雖然那是一具沒有生命氣息的遺體,然而同學們每下一刀,都是十分謹慎的,因為害怕破壞了一些遺體組織,錯失了大家學習的珍貴機會。
最後一課時,回想過去一年多,已跟遺體建立了一份微妙的感情,同學們視它為一位身教的「良師」,由對人體結構一無所知,至得到全面的理解,這種得著和進步除了由於同學們的用心學習外,還基於遺體的貢獻。同學們在離開解剖室前,對遺體十分依依不捨,於是以布把遺體蓋上,在解剖桌旁拍照留念。
幾年前,遺體捐贈者數目很少,醫學生在解剖學上的實踐機會減少。近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積極推行「無言老師」的計劃,呼籲大家考慮捐贈遺體,供醫學教學之用。曾受惠的中大二年級醫科學生劉家誠說:「有人認為學習人體結構可以用精美的教科書,及先進的立體數碼軟件取代解剖,我對此有所保留。打個比喻,教科書就如地圖或電話的應用程式,我們拿着地圖都尚可認錯路,何況對著人體呢?所以解剖就如親身走一次路,走過才真正熟悉這個地方。」
劉同學想:「我們只是一班學生,大家又素未謀面,為甚麼仍然有人願意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交給我們作學習之用呢?就算未來我們會當醫生,我們又何德何能在未為社會出力時,接受社會人士對我們的大禮呢?」
為了解各位「無言老師」的故事及家人的想法,他經常留意媒體的報導,當中有不少故事令他十分感動,有時更差點哭了出來。記得其中一篇是訪問一位老師的家屬周醫師,她曾修讀中大中醫學院骨傷科課程。當時因為遺體不足,除了醫科生外,其他學生都沒有機會解剖。因此,周醫師要回到內地進行解剖課。有見及此,周醫師十分慷慨讓父親當「無言老師」,更容許成為標本留在中大作長遠教學用途。之後他有幸在一次告別儀式中遇上周醫師,她更與醫科學生分享在內地上解剖課的刻苦及告訴他們要珍惜這麼先進的設備,令他十分深刻。
劉同學說:「所有捐贈者都有一個簡單的願望,都希望我們能在醫學院好好裝備自己,不要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我經常以此提醒自己,雖然讀書過程很難,但是不要放棄,因為有不少人都默默地支持著我們,將來做個好醫生。」
中文大學醫學院「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網站http://www.sbs.cuhk.edu.hk/bd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