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學生
(本報訊)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二十二名學生成為北區旅遊推廣大使,向公眾介紹逾百年的農村歷史、墟市文化及自然生態,培養學生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有關活動名為「賞玩北區旅遊推廣大使訓練暨公眾導賞計劃」,由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主辦,「VTV」殘疾人士電視台協辦。計劃包括二十二名中三至中五生接受生態旅遊推廣大使訓練、公眾導賞、攝影比賽、社區攝影展覽等,稍後並出版文化生態導賞照片集。
擔任導賞大使的學生接受生態文化導賞員教授導賞技巧,亦包括殘疾人士電視台VTV的成員講解無障礙旅遊知識,學生嘗試矇眼走進社區,體驗殘疾人士旅遊的感受。
學生通過評核後,於一月二十五及二十六日,以及二月八日向三百名公眾人士進行「塱原生態導賞」、「沙頭角歷史文化」,及「龍躍頭鄉村墟市文化遊」。
該校校長何應翰二月十二日表示,計劃鼓勵學生在社區傳遞綠色教育信息,影響其他人之餘,更期望學校活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化。他說,該校三年前開始在硬件及軟件方面推動綠色教育,是次文化生態導賞計劃,亦是配合學校推動環保的方向。「期望學生有持續發展的意識,尤其香港的堆填區已負荷不了龐大的垃圾數量,非由教育做起難以解決問題。」
何應翰續指出,政府近年銳意發展新界東北,當中難免會出現社區發展與保育的平衡問題,「若因發展而失去生態環境或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對整個社區是否最理想?這議題值得學生反思。」
負責是項計劃的旅遊與款待教師區偉熊指出,學校位處北區粉嶺,有不少具歷史、文化、生態的地方,好些學科如生物、地理等會善用周邊環境與學生進行考察,透過計劃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發掘其潛能,增加自信心,「學生最初害怕接觸公眾,但接受專業的導賞訓練後,已能掌握相關技巧。」
該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組主任伍淑儀指出,參加計劃的學生通過「導賞大使」的評核後,日後會再培訓其他同學成為小導賞員,或擔任義工服務區內的弱勢社群。
成為導賞員的學生中,半數人為新來港人士或跨境學童,中五生王穎姿於二OO九年從中國內地來港,現與家人居於沙頭角,順理成章地負責向遊人介紹沙頭角的歷史和文化,「每日經過的地方,原來各有不同的歷史故事。」她說。
正修讀旅遊與款待科的王詠姿計劃畢業後考取導遊牌照,今次的導賞經驗令她察覺不少歷史建築已荒廢多時,其中位於沙頭角担水坑村的群雅學校,她一直以為只是一間被棄置的舊屋。另外於一九二八年已停用的沙頭角鐵路支線,現尚存一個車站,「原來舊建築背後有不同的歷史意義,值得我們留意。」
另一位導賞員、中三生鄒倩怡過去認為歷史與她很遙遠,培訓過程卻讓她有另一看法。她說,介紹粉嶺龍躍頭時,不期然對有關歷史發生興趣,當中並發現一些謬誤,「走進不少宗祠,發現門神持刀的刃口向內,翻查歷史資料後才知刀刃應該向外,引起我追求歷史知識的興趣。」
中三生葉青榕表示最喜愛塱原生態,「喜歡近距離接觸小白鷺,不少攝影愛好者都來攝下大自然美景。」她說,參與導賞後讓她反思保育與發展的問題,「此地方保留了珍貴的生態資源,若因發展而失去會感到很可惜。」另一中三生嚴冠男說,起初向公眾介紹時感到害羞,多次嘗試後,現在已不怕面對人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