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阿剌伯」抑「阿刺伯」?
期數
3654
刊登日期
2014.02.28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02 日
阿拉伯民族多聚居在中東,自古已然。不過,「阿拉伯」,往日常常寫作「阿剌伯」。因此,若在一些較舊書本中看見「阿剌伯」這個詞語,千萬別把「剌」當作「刺」來讀。約五十年前,我念大專時,有一回參加由學生會主辦的唱片音樂欣賞,主持的學長把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的《阿剌伯舞曲》念成《阿刺伯舞曲》,鬧出個天大的笑話。
「剌」和「刺」都是「刀」部的字,前者左邊从「束」,後者左邊从「朿」,兩字的讀音完全不相同。
「剌」有兩個讀音。它可念作lí(普通話),粵音念「拉」,解作用刀子或尖銳物件劃破或割開。另一個讀音普通話和粵音同念作「辣」,解作乖戾、乖張。
因此看見「阿剌伯」這個字時,你可念作「阿辣伯」,或乾脆念成「阿拉伯」算了。
「喇叭」這詞語大概不會讀錯,但要小心,別把「喇」中間的「束」少寫一劃變作「朿」。
「束」普通話念作「述」,粵音念作「畜」,解作捆、繫。篆書寫成「」。甲骨文的「束」(
) 像捆綁在木棍(
)上的包袱(
),因而會有繩子紮住的字意。
「朿」念「刺」,篆書寫成「」。《說文解字》:「朿,木芒也。象形。 」木芒就是樹的芒刺,「木」字當中的「
」就是木芒的象形,楷書寫成「
」。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