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十架的時辰
四旬期各大小堂區都會有公拜苦路的敬禮。眾所周知,拜苦路就是利用空間來紀念耶穌走在苦路上的苦難:十四個刻有苦路上各事件的圖像分散在聖堂十四個地方,就代表了發生該事跡的地點,走到那聖像前,猶如去了耶路撒冷,在該地方默想耶穌當年在那個空間所承受的苦難。苦路的敬禮由方濟會士推動,不但因為聖地多處的聖堂是由方濟會士打理,而且會祖方濟當年也熱愛默想耶穌的苦難。到底方濟如何默想耶穌的苦難?
按資料記載,方濟是利用不同的時間來配合耶穌的苦難時辰。教會的祈禱有時辰頌禱(俗稱大日課),而引伸出來一種類似的熱心敬禮,叫做小日課。念小日課的信徒,在一天的七個不同時間:凌晨、早上、午前、午時、午後、黃昏、寢前,都會念一些特定聖詠及經文。
八百年前的方濟,他自創了一套日課,名為《苦難日課》,或名《十架日課》,為紀念基督的苦難。有如拜苦路的信徒,在苦路第一處的空間,紀念耶穌被判死刑,方濟卻不是用空間,而是利用時間,在特定的時辰,紀念在那時刻發生的苦難事跡。
方濟的做法很是特別,他編寫了15首聖詠,全部都是摘錄自《聖經.聖詠集》,不過經過他的悉心編排,這些聖詠大部份都是以「我」為主體,都是用第一人身稱的說話。
為方濟來說,他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浸淫在聖週四五的氛圍:每到寢前,方濟就想起在聖週四晚,吃過最後晚餐後的耶穌如何在山園中祈禱,如何被門徒離棄、甚至出賣,如何被士兵捉拿。所以方濟就在念寢前經後,加念他的《苦難日課》,用第一首聖詠,為紀念耶穌在聖週四晚遭遇的事跡。方濟把第一首聖詠的內容,編成耶穌在山園祈禱時的心聲,例如:「我的朋友及鄰人都來到附近,起來反對我;親近我的人,卻站得很遠」,就表達了猶達斯來口親耶穌以出賣他,其他門徒卻撇下他。方濟念這些聖詠句子時,他就有如演員,演出耶穌的角色,如此一來,耶穌投奔、信靠天父的態度,向天父祈禱的心聲,就成了他自己的,他就很具體地把自己生活中的苦難,與耶穌的苦難結合了。
同樣,在凌晨,方濟用他的苦難第二首,「演出」耶穌在凌晨被欺凌的一幕。在第三、六、九時辰,方濟也是一樣用不同的聖詠,描寫耶穌在上午九時被審判、中午十二時被釘在十架上、下午三時在十架上斷氣等時刻的心情。
不要以為方濟有被虐狂,喜歡苦難,其實他的《苦難日課》的精神是紀念耶穌的整個踰越奧跡,每次誦念時,他都會先念一段讚美詞,內容涉及末世的光榮、天主的超越及可親,然後在聖詠前後,念一首美麗的聖母對經,這樣,就把苦難放在一個信仰框架中。況且,早上及傍晚,都是紀念復活的勝利及凱旋。
《苦難日課》可說是文字的苦路,這個四旬期及聖週,不妨一試。
本欄由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溫國光和黃潄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