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多了!
回顧去年九月新學年首天前一晚,如常地陪伴家姐入睡,她不時嚷著明天不想返學。我心底猜想:是否她對於K1新老師、新課室有所憂心?抑或是跟同學相處不來?甚至於被別人欺負,因而害怕上學?
女兒入睡後,跟太太閒聊,她慨嘆每逢週末假期後,女兒總是不願上學。老實說,我們成人在星期日晚,豈都不願再上班?小朋友難道有分別嗎?忽然了悟,我之前的猜測,都是想多了!
回想小時候,能返學已是祝福,有誰會憂心你能否適應呢?我們這一代父母,專業地位提升不少,幼兒心理發展知識多了,理應更有信心照顧孩子;反而,伴隨內心的,總是揮之不去的無力感及焦慮,為何會這樣?
呂大樂教授在《家長焦慮症》一書分析得很好。他指出以前的社會結構,大多都以家庭為中心,而且小孩眾多,鄰里關係也較好,於是父母都會放心讓孩子自由發展, 只要孩子沒有誤入歧途就可以。現在,由於孩子的數目銳減,家庭結構變成以孩子為中心,家長亦多了收入,於是不惜功本,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培育優秀孩子計劃」中,希望他們將來能成功,出人頭地。可是,香港的教育競技場屬全民參與,不同階層及社會背景的家長及學生均投入其中,形成一種特別擁擠的狀況,容易令參與者大為緊張,分外神經過敏。
我沒有忽視香港現況,未來社會競爭愈見激烈,亦同意孩子需悉心培育;但過火,想多了,就是問題!若香港家長靜下來,肯捫心自問,如此這般「培育」小朋友,都知道是不恰當的!但是,我們總愛找理由,自圓其說:「香港個個都係咁,有甚麼辦法?」或許,我們父母更應勇於質疑主流觀念:「係唔係一定要咁先?」、「這樣過度栽培,孩子真的得益嗎?」對於我們信天主的一群,更應該反問:「難道我們不相信慈愛的天父,會保守、照顧及帶領孩子嗎?」
無論如何,爸媽都堅持對你和妹妹恰當的培育,才是正確!在恩,好好享受,這年愉快的校園生活!我們都相信,天主的慈愛常在你左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