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心理治療師信徒潘國華

期數
3656
刊登日期
2014.03.14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16 日

旅居澳洲的心理健康治療師潘國華,運用天主賜給他的口才及聆聽能力,協助受情緒困擾的人走出谷底。他說,喜見能以這專業履行信徒使命。

潘國華是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悉尼市執業臨床心理健康治療師,除了在澳洲執業外,亦會在香港或馬來西亞等地,向神職人員或信徒提供心理講座或工作坊,剛過去的二月中,他接受香港教區邀請,來港主持沉溺色情媒體及打機成癮的專題講座。

十多歲時,潘國華已對心理學感興趣,後來赴加拿大升學,亦選擇修讀心理學及經濟學,但一次家庭劇變,令他更加肯定要朝心理學方面發展。

「那時我在加拿大讀書,母親癌病離世,弟弟精神崩潰離家失蹤數天,但我身在海外,可以做的只能是向上主祈求。」其後家人尋回弟弟,他亦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決定以心理學的專長去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人。

母親患病期間,潘每天晚上都到聖堂為她祈禱,因而遇上一位心理學教授的神父,自此兩人每週約有三至四晚一起在聖體櫃前念玫瑰經及神修對話,「神父解決我的內心問題,助我跳出危機,若遇上心理學與信仰有衝突的地方,他也一一為我講解。」這經驗讓他日後秉持以教會訓導去看待他的工作。

一九八六年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後,潘國華回港在嘉諾撒聖心書院教授預科心理學及兼教宗教科,四年後移民加拿大再到澳洲,一直從事心理健康治療師工作。

在這行二十八年,聽到的盡是困難、傷痛之事,每次他都提醒自己要把一切交付給天主,他認為靠著天主與他同在,有助自己減壓,「祈禱是將自己交付給天主,是很好的紓壓方式。」

然而,社會愈進步,患上抑鬱症及有自殺傾向的人似乎愈來愈多,面對社會這許多困難,潘一有機會便與人分享信仰對心理學的見解,更邀請他們多關注心靈培育:如祈禱、讀聖經、勤領聖事、避靜等,他深信這樣人自然會有力量面對困難。

潘國華成長於長沙灣基督君王堂(已結束),他認為兒時的靈修經驗對他的信仰札根很有幫助,特別是小學加入輔祭會後,「那時我每天都參與彌撒,神父也說過沒有任何理由不參與彌撒,這個習慣我現在還一直保持。」

「天主運用我的耳朵、口才使我擔當目前的工作。」潘國華說,曾有一位佛教徒的兒子車禍死亡,家人久久未能釋懷,主動問他對宗教的看法,潘引述聖經中「若瑟的寬大」(參創五十15—21),讓那父親明白寬恕的道理。

潘國華愛以小德蘭的精神作為他從事心理工作的座右銘:「小德蘭說過,人生的目的是愛天主及令人愛主,這亦是我生活及工作上的啟示。」(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