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做「阿四」

期數
3656
刊登日期
2014.03.14
作者
陳滿鴻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16 日

國內旅客與香港人的關係,貧乏得只剩下買與賣。原則上,正常的商業交往是好事,但在一個不正常的國度,被扭曲了的經營氣氛延禍了港人,使陸客與港人的唯一關係充滿剝削、霸道與自私的人性。

首先,我們要問,香港究竟有甚麼產品可賣?答案是有價值的東西都沒能賣,所賣的都盡是外國消費品,由民生消費品如奶粉、糖餅手信、藥物、衣飾等至投機的黃金、房產、金融,及至高檔奢侈品如手袋、名錶、首飾等。香港的作用僅是作中間人,有時從陸客的處境來看,亦蒙上可恥的強迫購物、零團費、劏客及諸多不老實的商戶行為。而整個港陸買賣的基礎,正是源於內地假貨充塞、人民對國內經營的商品喪失了信心,並加上兩地有不同入口稅率。歸根究底,香港作為陸客搶貨入貨的所謂旅遊區,其基礎是內地不正常、零信譽以及政府操控商業活動。假如有一天,祖國的商業正常化,香港便再沒有吸引陸客的條件。

如此脆弱的買賣關係,竟然自上屆特區政府就用來維持香港繁榮的政策,把自由行視為經濟恩主,養起港人,至本屆政府變本加厲,以無限量接待陸客為大原則,大肆擴展配套設施及接待能力。

若問香港有甚麼值得與內地同胞交流?其實是一百五十年來建成的一些特質,諸如:城巿的規劃,港人在公事上遵守程序的習慣,法治精神,起碼的公共道德心,對普世價值的認同,較大的言論自由度,國際視野等。這些香港人引以為榮的價值,與內地遊客都是零交流。他們離港時所得的,是僥倖買到正牌物品及手信,且也省回一筆,完全體會不到香港的文化。

特區盡一切可能增加設施或配套,對入境人數不設上限,除了在「人文」方面一無好處,還對香港有長遠的破壞力。大量酒店的興建剝削了供巿民居住的樓宇數量,直接推高樓價;購買關係改變了巿區的商業規劃,使居民間接成為「外人」,所住之地的日常供應與港人的生活所需脫節;香港人的職業結構亦改變,使不成比例的職位流向滿足遊客消費的巿場。影響所及,這個城巿的資源過分集中在單一的發展,分薄了本土的多元化及持續發展的人力、土地及投資所需。最後,香港只會淪為漫無目標、喪失把持自己路向的城巿、依賴「目前及即時」的大量買賣來生存。

香港人面對的,其實是自身文化喪失的危機,以及自我有意識地塑造未來的話語權的喪失。整個城巿,就像一個「阿四」服侍主人般存在,而特區仍搬出包容、好客一套偽理由,甚至視陸客為港人有飯吃的救星。

我們反對的,不是中國旅客「個人」,而是自視為丐幫的港府心態,是淡化香港特色及文化的特區行政,是否定香港需要「五臟俱全」的兩制理想把香港融合到一國,由謀生的需要開始,進而改造香港的建設、職業以及日常生活的面貌。

天底下有哪一個政府會對入境者(包括旅遊)來者不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