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治療」與家長情緒管理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那些育有特殊需要幼兒的家長,身心所承受的壓力更是無可比擬。以下是李太的個人經歷。
李太育有一名五歲的兒子,被診斷為患有自閉症,需要在明愛康復服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接受不同的專業訓練。李太在照顧和管教兒子方面確實感到身心疲憊。她曾努力參加不同的親子管教課程去處理兒子的特殊需要,但發覺「知易行難」,因為常在管教兒子時出現極大的情緒波動,未能有效運用所學,故此感到極大的挫敗和內疚。
社工邀請李太參加了一系列的「認知治療」課程,學習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她透過學習認知治療的理念和工具如︰「情緒温度計」、「身心思維自我分析表」、「思想陷阱」和「五常法」等,了解到思想、情緒和行為是有著互相牽引的密切關係。在明白情緒和行為是受到自己的思維想法所影響後,便學習先了解自己的思想模式特點,容許自己有多角度思考,也讓自己作出較具彈性的想法。由於李太在「心法」層面上能作出相應調整,變得較能夠有效地管理個人情緒。當她面對兒子管教問題時,便可以減低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干擾,應用相關的管教「方法」。現在李太表示已能走出之前焦慮、無助和內疚等負面情緒的陰霾,並逐步建立自己在管教兒子的信心。
李太的情況正反映育有特殊需要子女家長面對的巨大壓力,實在需要更多的支援去協助他們。明愛康復服務的學前服務單位自二○○九年起推行一系列具跨專業協作元素的遞進式「認知治療介入計劃」,強調親職的成效是要在管教的「方法」和「心法」兩個層面得到平衡並重的發展。這有別於過去側重在教授家長不同管教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在「心法」層面,向家長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和學習一些情緒管理工具,幫助家長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從而在親職管教角色上有更得心應手的發揮。
能夠將「認知治療」這個有效的介入模式推廣至更多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長十分重要,可以協助他們成為掌管自己情緒的主人,有更正面的能量去面對弱能子女在成長路上的挑戰。
明愛康復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