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偶 遇

期數
3657
刊登日期
2014.03.2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23 日

有一位婦人曾經與一位問路的過路人遇上,最後他卻成為了她的丈夫,一次的偶遇,改變了她的一生。在今日的讀經中,撒瑪黎雅婦人與主耶穌偶遇,亦改變了她的人生。

其實,耶穌從約旦河對岸往加里肋亞,沒有必要經過撒瑪黎雅。但是聖史卻指出是必須的:「祂必須途經撒瑪黎雅。」(若四4),從而了解到主耶穌的行動必包含著天主的計劃。主耶穌來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在城旁的一口井,名叫「雅各伯泉」。主耶穌在那裡偶遇了這位婦人,而這位婦人卻在正午(第六時辰)到來汲水。撒瑪黎雅人究竟是甚麼人?他們是北國在公元七二二年亡國時沒有被充軍的以色列遺民;另一可能:他們是亞述統治撒瑪黎雅時所引進的外族殖民。因此,這位婦人才向耶穌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若四9)這正表達出兩者間的不相往來(若四9)。為何這位婦人在正午烈日當空的時份去井旁打水?這正反映出這婦人的背景,她不願與其他的婦女有所接觸、怕她們對她說三道四。但主耶穌卻完全指出了她心中的隱私:「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若四18)但主耶穌對她的態度並非拒絕而是接納,祂願意協助這婦人尋找到生命的新方向。

主耶穌說:「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四14)。這裡所指的「活水」並不是主耶穌,而是主耶穌給與信眾的一些「屬靈」元素,為使他們能確認天主的禮物。在中世紀,系統神學家,普遍地將「活水」視為「聖化恩寵」的標記。然而,在若望的神學中,主耶穌所講的「活水」可有兩個可能的解釋:(一)主耶穌給與人類的啟示;(二)主耶穌給與人類的聖神。若從第一種可能性了解「活水」,舊約中將這標記視為天主的智慧給予人類生命:「智慧人的教訓是生命的泉源」(箴十三14),而經師卻將智慧視為梅瑟的法律:「生命的道理和真理的智識,這一切都包含在至高天主的盟約書上。這約書含有梅瑟頒布給我們的法律。」(德廿四32—33)在若望的描述中,主耶穌所給與的卻是神聖的智慧、並取代舊約的法律。

若以第二個可能性:主耶穌給與人類的聖神,舊約中亦有很多引述將水及聖神連結在一起,而在新約中,將「活水」解釋為聖神的最貼切描述則在若七37—39:「誰若渴,到我這裏來喝罷!⋯⋯從他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因此,「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四14)指的便是聖神,惟有聖神才能帶領信眾進入永生。

從這位婦人渴望得到「活水」,以解決她的困局,這些在物質生活上的挑戰。但主耶穌為她所指出的卻是超越世俗,心靈上的皈依。這位婦人在遇上了主耶穌後,她作了生命的反思:她了解到生活的一切、體會到自身的處境、渴求的是甚麼?因為她的生命改變了,她不怕面對周邊的人,並且作證說:「祂向我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若四39)

信仰就是我們遇上了主耶穌的經驗。從這些經驗中,我們不自覺地打開遮蓋自我的面紗,讓我們的真實自我完全表露出來。因此,信仰亦是一個旅程,從和主耶穌邂逅、相互表白「真心」、決心追隨主耶穌進入永恆的福樂。正如福音中這位婦人心路歷程的改變,她一步一步地認出主耶穌是誰,最後更接受聖神的帶領而悔改更新。我們在信仰的旅程上,亦需學習這位婦人,能從生活中體會天主恩寵的臨在,在聖神的帶領下,更新向善,好能與主契合。你與主耶穌的關係可能亦是由一次偶遇開始,但這次偶遇卻邁向永恆。

 

廣告